Quantcast
Channel: 清月仙客顺口溜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06

[转载]闲读《幽梦影》2

$
0
0
原文地址:闲读《幽梦影》2作者: 秦淮云梦

云想衣裳花想容


  

 

02 解语花




  唐玄宗和杨贵妃热恋时,李白也攀上了自己仕途的顶峰,在长安作供奉翰林。有一天,玄宗与贵妃在宫中一起观赏牡丹花,命李白赋诗。堂堂诗仙只是皇帝的御用文人,这多少有点让人气闷,但是李白为贵妃写下的《清平调三首》却旖旎满纸: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若想在诗中分辨清楚哪是牡丹,哪是贵妃,恐怕很困难。美人与名花浑融在一起,恍惚迷离,如梦似幻。所谓“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李正封《咏牡丹》),所谓“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一边是绝代红颜,一边是盛世花王,彼此都不输斤两,彼此都倾尽全力又云淡风轻,也实在是花我两忘了。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有一年的秋季八月,太液池盛开了数枝白莲,明皇与贵戚在池边宴饮赏花,身边的人对池中的白莲叹羡不已。明皇指着贵妃说:“争如我解语花?”
  晏几道词云:“旖旎仙花解语,轻盈春柳能眠。”(《临江仙》)
  唐明皇把杨贵妃视作解语花,不但言其美,而且言其善解人意。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从此不爱江山爱美人。也因此,江山美人两相误。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根指头,怎么也不肯咽气。只有他的妻子赵氏明白其中的缘由,她把灯盏里的一茎灯草挑掉后,严监生就直接咽气了。哈,这赵氏也算是严监生的解语花了。
  当杨贵妃以自己的死为闭幕的盛唐画上红艳的句点,他的李三郎却仍然在偌大的皇宫中寻寻觅觅:“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后来,临邛道士竟然帮了明皇的忙,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依然是如此美艳。
  而李白也早已离开长安,在彻底湮灭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后,不由深深感叹:“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

 云想衣裳花想容


  03活色生香


  尽管在历史上杨贵妃遭惹了太多的口水,但是男人们还都是希望身边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女人。
  对此,张潮更是直言不讳:

  “买得一本好花,犹且爱护且怜惜之,矧其为解语花乎?”(第173则)

  意谓对于买来的一枝好花尚且呵护备至,何况如果是解语花呢?
  花香令人沉醉,美人令人爱恋。如果二选其一,该怎样选择?
  对此,张潮也有自己的答案:

  “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取解语者也。”(第33则)

  美人胜过花的地方在于能够理解人意,花胜过美人的地方在于能够散发出香气。当两者不能同时兼得,权衡之下,就舍弃馥郁的花朵而选择善解人意的美人。
  张潮明白人生不会完美,好事不可得兼,于是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美人,虽然美人无法散发出香气。
  但是,且慢,据说也有“生香”的女人。
  佚名《采兰杂志》载,西施“举体有异香”。每次西施沐浴毕,宫人都要去争抢洗澡水,而后盛入瓮中,用松枝挥洒于帷幄之中,“满室俱香”。瓮中的洗澡水放的时间长了,下面会有一层沉淀,凝结如膏。宫人取出后晒干,更为馥香,称之为“沉水”。
  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吹气若兰,其妹赵合德(成帝封其为朝仪)体自生香。
  唐代宰相元载有一个宠姬薛瑶英,她的母亲从小就给她饮食异香,长大后果然仙姿玉质,体轻肌香。及被元载纳为姬之后,备受宠爱,处金丝帐,卧却尘褥,穿着只有不到二三两的龙绡衣。著名诗人贾至曾经为薛瑶英写有诗篇,有“舞怯铢衣重,笑疑桃脸开”之句。
  元载为相多年,卖官鬻爵,骄奢淫逸,由于作恶多端,最终被赐死于万年县。临死之际,元载对经办者说:“乞一快死也。”经办者说:“相公今日受些污泥,不怪也。”于是脱下元载的臭袜子塞进了他的嘴里。再想及薛瑶英的香,真让人觉得太过讽刺。所谓“物极必反”,大抵如此。
  所以,如果美人奇葩无法两全,至少都付出一片爱心吧: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第32则)

  用一片爱花的心肠去疼爱美人,领略起来自有一番特别的情趣;用疼爱美人的心思去爱花,在保护怜惜的时候一定也会投入更多的深情。
  “美人一何丽,颜若芙蓉花。”(傅玄《美女篇》)“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这就是“以爱花之心爱美人”。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钱珝《未展芭蕉》)“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陆龟蒙《白莲》)“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这就是“以爱美人之心爱花”。
  张潮以为对花与美人同样付出爱意即可,然而有时候事实并没有如此简单。花不解语,自然沉默是金;人而解语,不免争风吃醋。
  在花面前,美人也不可能永远处于上风。李清照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东篱把酒的易安居士耽于思念,不由望花兴叹,甘拜下风。遥想清照当年,那可是相当的自信,她的《减字木兰花》这样写: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新婚的她买来一枝红梅,欣赏不已。转念间心生不安,怕丈夫也沉溺于红梅的妖娆而忽略了自己。但她很快释然,她把红梅斜插在云鬓间,她就是要让丈夫比较一下:是红梅楚楚动人胭脂色,还是新娘温柔似水比天仙?
  赵明诚会给出怎样的答案,我们并不知道。对于志同道合、倾心相爱的两个人而言,恐怕眼中只有彼此吧?
  会有人死心眼地说“花比你漂亮”吗?有,只是他肯定要听到河东狮吼了,唐寅的《妒花歌》就是这样一出闺房小闹剧:

  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语。
  佳人晓起出兰房,将来对镜比红妆。
  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见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
  将花挼碎掷郎前:请郎今夜伴花眠!
云想衣裳花想容


  04 花前月下对美人


  如此说来,尽管与美人相搭的事物很多,如果最后只剩了两样,那也必然是:花、月。
  因此,张潮说:“若无诗酒,则山水为具文;若无佳丽,则花月为虚设。”(第188则)如果没有诗酒,那么山水就徒具其表、毫无意义;如果没有佳丽,那么花月就形同虚设。
  尽管人世间有很多事情让人怅恨不已,但花、月、美人却不可或缺:“花不可见其落,月不可见其沉,美人不可见其夭。”(第112则)
  而且,花、月、美人还要达到一种圆满的状态:“种花须见其开,待月须见其满,著书须见其成,美人须见其畅适,方有实际,否则皆为虚设。”(第113则)
  种花就要不辞辛苦、百般呵护,一定要等到抽枝绽叶、开花放朵;待月就要平心静气、不急不躁,一定要等到月上中天、圆如玉盘、明明可掇;著书就要甘于寂寞、焚膏继晷,一定要等到墨香扑鼻、大功告成;美人就必须让人觉得舒畅熨帖、自然安适。只有如此,才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否则一切都成为虚妄。
  看来,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张潮绝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但是,这一切都能如其所愿吗?
  花而能长久吗?“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月而能长圆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月如无恨月长圆(石延年)。”
  所以,“月缺花残,世间乐事难双美”(蔡伸《点绛唇》),“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关汉卿《沉醉东风》)。
  “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白居易《真娘墓》),“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李商隐《春日寄怀》)。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人世间有很多美好,我们沉湎在这些美好里,享受着,感动着,并觉出了生存的万般妖娆。然而,美好的东西往往也是脆弱的,在时光的洪流中,连光阴都成为百代的过客,还有什么能够永恒?
  如果事实是这样,张潮该怎么办?
  他会无意于人世。
  “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第17则)尽管引述的是他人的话,却表达了他最后的绝望。

我愿来世托生为绝代佳人


  1 完美女人


  清人袁枚说:“天生人最易,生美人最难。”
  是的,美人是可遇不可求的。然而,对美人的描述更其困难。尽管文人墨客们在对美人的叙写上争奇斗艳、灵光频闪,然而往往难免捉襟见肘。即使想到了以花来比拟女人,也不过是窥豹之一斑。
  所以,莎士比亚诗意地抒写:“如果写得出你美目的流盼,用清新的韵律细数你的秀妍,未来的时代会说:这诗人撒谎,这样的美姿哪里会落在人间!”
  对此,张潮愿意一试。
  那么,张潮理想中的美人是什么样子?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第135则)
  以花为貌。
  美人是春日无所不在的繁复花蕊,在绿叶的殷勤致意下暗暗陶醉。是凭池临风的一朵午荷,是斜日楼头的一枚玫瑰,是红尘紫陌的一簇丁香,是中庭月下的一束紫薇,是小院东篱的一丛雏菊,是茫茫雪野的一枝红梅……那羁旅天涯的浪子正在返回的途中,因为绿窗之内,佳人似花。
  以鸟为声。
  自然界的鸟类,往往能发出婉转动听的啼鸣。雏莺呖呖明如剪,乳燕喃喃软似绵,美人莺声燕语,听来自然销魂。曹植笔下的洛神“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洛神赋》),关汉卿笔下的杜蕊娘“语若流莺声似燕”。人们形容美妙的女声如黄莺出谷、雏凤离巢,真是妙不可言。
  以月为神。
  美人是不适合艳阳的,美人的最佳背景是溶溶月色,朦胧缥缈、如梦如幻,近在咫尺,又恍若云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她正佩环月夜归来,化作幽独梅花。
  以柳为态。
  你看那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细看诸处样样好,人人道是柳腰身;果真是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闲静处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
  以玉为骨。
  水殿风来,暗香扑满,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凉无汗,不曾管流年暗中偷换。可惜那王朝云玉骨难敌瘴雾,只留下一缕仙风,让苏东坡在每一个暮雨时分低回思念。而陆游与唐琬阴阳两隔之后,就只能以无尽的缅怀来填充空白,沈园年年春色依旧,壁间墨痕依然,只是玉骨成土、幽梦凋残。
  以冰雪为肤。
  庄子笔下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宋玉笔下的东家女子“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杨玉环“雪肤花貌”。刘备的夫人甘皇后“玉质柔肌,态媚容冶”,刘备把她致于白绡帐中。人们从户外看去,“如月下聚雪”。
  以秋水为姿。
  明艳澄澈、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秋水,该是美人的眼睛。弹筝时见得她“双眸剪秋水,十指削春葱”(白居易《筝诗》),多情时觑得她“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李煜《菩萨蛮》),分别时记得她“眸盈秋水,泪湿春罗”(赵雍《人月圆》),旅途中想念她“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左誉《眼儿媚》)……
  以诗词为心。
  会想起那些惊才绝艳的才女,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卓文君曾经为失落的爱情幽幽吟唱,蔡文姬蘸着血泪写下《胡笳十八拍》,谢道韫在一个曼妙的雪天留下自己的绮思妙想,薛涛把自己的满腹情思写在精美的薛涛笺上,魏夫人写尽离情别绪,朱淑真以充满悲意的人生谱写下断肠的词行……
  张潮的朋友冒辟疆读至此则,也不由感叹:“合古今灵秀之气,庶几铸此一人。”冒辟疆认为,也许只有把从古至今的灵秀之气集合起来,才能够铸成这么一个完美的佳人吧。
  先民也曾经以石破天惊的语言,留存了让人永志难忘的的“硕人”形象: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宋玉笔下的东家女子是真正意义上的倾国倾城: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印度《创世纪》中说,上帝在创造女人时,采花的美丽,鸟的歌音,风的柔态,水的笑容,羊的温柔,狐的狡猾,云的难以捉摸和雨的变幻无常。
  如果人世果真葆有如此的完美,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


我愿来世托生为绝代佳人


  2 最美


  那么,美人最美妙的境界又是什么呢?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之妙境;‘帆随湘转,望衡九面’二句,极泛舟之妙境;‘胡然而天,胡然而帝’二句,极美人之妙境。”(第205则)

  苏轼贬居海南时,意外得到前蜀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于是题了十八首赞,即《十八大阿罗汉颂》。“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两句出自第九尊赞语。苏轼的本意是“即其体像,而穷其思致”,然而撇开这层意思,单纯地体悟这八个字的意境,也实在是令人胸次无尘、恬淡自安,张潮认为这种自然灵动的境界,恰恰道出了弹琴者的悠悠之心。
  梅妻鹤子的林逋说:“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著棋。”苏轼曾说自己平生三不如人:着棋、吃酒、唱曲。“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出自苏轼的四言诗《观棋》,诗前小序坦言自己“素不解棋”,更喜欢“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尽管棋艺不高,但他很喜欢看别人下围棋。儿子苏过和别人下棋,他可以坐在一边儿看上一整天。
  正因为如此,不汲汲于输赢,所以他就可以以坦然的心态来看待最终的结果:战胜了别人固然令人欣然,失败了也没有必要沮丧。张潮认为这种豁达的心态就是下围棋的妙境。
  王安石也是一个棋迷。不过,他的棋风好像并不怎么好,据范正敏《遯斋闲览》载:“荆公棋品殊下,每与人对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觉其势将败,便敛局曰:‘本图适兴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王安石每当与别人下棋,往往不够用心,尽管落子很快,却只是随手而已。这样难免落败。当他觉得自己要输的时候,就把棋局一搅和说:“下棋本来就是为了放松高兴,若是太过劳思费神,还不如不下。”他还在一首诗中写道:“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意思就是,下罢棋之后,把黑白子各自装入盒内,棋盘上哪还有什么输赢呢?说的是不错,不过好像他在对待输赢的态度上还不够淡然。
  往大处说,所谓“历来富贵三更梦,平生光景一局棋”,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衡山在湘水之滨,“沿湘千里,九向九背”(罗含《湘中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出自《古诗源》中的《湘中渔歌》,意谓船帆在湘水上随水势迤逦流转,在船上就可以看到衡山的千姿百态。的确,山水相依,船移景换,山光水色,美不胜收,着实是泛舟的妙境。
  貌似上述妙境都只是铺垫。
  美人的妙境是:胡然而天,胡然而帝。
  这两句来源于《诗经?君子偕老》,原句为“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写宣姜之美,像是来自天上的仙女,又像是飘落凡尘的帝女。
  这两句未染一星半点烟火之色,神光乍现,天辉顿闪,妙境臻此,灵魂出窍

我愿来世托生为绝代佳人



  3 美人遇美人



  行文至此,好像关于美人的话题也差不多了。
  但是张潮好像又有了新的发现:设若美人遇到美人,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不说美人,即便稍好扩大一下范围,女人与女人之间,大家惯常的联想也往往是,女人善妒。如果之间再掺杂进男情女爱,那更不得了。
  鱼玄机被进士李亿纳为侍妾后,却被李亿夫人百般忌恨、非打即骂。鱼玄机迫不得已出家当了女道士,结识了后来成为相好情人的李近仁。结果又因为怀疑自己的婢女绿翘与李近仁有染,竟然活活用手杖把绿翘打死。东窗事发后,鱼玄机也被处以极刑,年仅25岁。
  刘餗《隋唐嘉话》所载的一段故事也很有意思。因为房玄龄功勋卓著,唐太宗欲赐给他美人。考虑到妻子妒忌成性,房玄龄屡辞不受。即使皇后给房夫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房夫人依然是不为所动。不得已,玄宗下了最后通牒:“你是愿意消除妒意而活下去呢,还是揣着一颗妒心去死呢?”房夫人大义凛然:“我宁愿因妒而死。”于是,太宗命人取来一杯酒:“如果这样,我成全你,你把这杯毒酒喝下去。”房夫人二话没有,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太宗见状,大为惊骇:“我见了尚且畏惧,何况是房玄龄呢?”
  据说太宗赐与房夫人的是一杯陈醋,“吃醋”的典故即源于此。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房夫人为了捍卫属于自己的专一爱情,视死如归,至为刚烈。然而,她因爱生妒,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据张鷟《朝野佥载》载,唐太宗时,兵部尚书任瑰被赐与两名宫女,皆国色。任妻也是忌妒成性,就设法把两个美女弄成了秃子。
  至于古代后宫之内,醋浪翻涌甚至刀光剑影的事儿,那就是一部漫长的争风吃醋、彼此倾轧史。
  也许正是基于此,张潮才会有如此的结论:“美人遇美人,必无惜美之意。我愿来世托生为绝代佳人,一反其局而后快。”(第196则)
  美人相遇,倘若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倒也不妨碍对彼此的欣赏。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旦陷入情爱,难免反目成仇。
  但是,有没有例外的情形呢?
  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平定成汉后,纳汉主李势的妹妹为妾,百般宠爱,把她安置于书斋的后面。
  桓温的夫人是晋明帝的女儿南康长公主,一开始对桓温纳妾并不知情。得知此事后,就率领几十个手执利刃的婢女前去谋杀。
  到了之后,适逢李在梳头,长发如瀑泻地。只见她姿貌端丽,皮肤如玉石般散发出润泽明丽的光芒。
  见到公主,她停下来面对着公主,神色闲正,面容凄婉。
  公主竟然看呆了,半晌才回过神来,然后把手中的刀丢到一边,上前抱住李说:“姊妹啊,我见到你尚且心生爱怜,何况是桓温那个老家伙呢!”
  从此以后,两个人和睦相处。
  这就是成语“我见犹怜”的典故了。
  不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实在是昙花一现。
  有关科学家在研究后声称,“女人善妒”与其生理周期有关,“她们往往会直接或者在潜意识中排斥和贬低其他女性的吸引力,以便争取配偶或者自己所喜欢的男子”。据说这种理论与生物进化论是一致的。
  尽管对美人有着无限的好感,但张潮还是直面了这一现实。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张潮愿意亲自作个实验,并且愿意拿来生作为赌注。他愿来世托生为绝代佳人,一反其局。
  假设他果然如愿,成为了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只是不知道,他能否避开所谓的“女性生理周期”呢?


天恐文人未尽才



  美人让张潮念念难忘,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写尽风情。然而,他也不会忘了自己的才子身份,并在暂且撇下美人不论后,发表了对文人的看法:“目不能识字,其闷尤过于盲;手不能执管,其苦更甚于哑。”(第53则)
  如果目不识丁,那么这种苦闷就甚于目盲;如果不能执笔写字作文,那么这种痛苦就甚于口哑。
  张潮在这里提出了文人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读书、作文。
  如果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更不知“执管”为何事,不但不成其为文人,甚且连盲人、哑巴都不如。
  当然,目盲口哑也是生而为人的深创巨痛,不过往往是先天的,人知而痛苦,却无能为力。而且,身体的缺陷与残疾,也常常能够让这些特殊的群体通过其他方面的完善来加以弥补。目盲而心灵,口哑而神驰,很多先天不足的人凭借着自己后天的努力获得尊重。
  据说春秋时的著名乐师师旷并非生而无目,他为了自己能够专注于音律,就用艾叶熏瞎了自己的双眼。此后听力出众,乐感敏锐,被誉为“师旷之聪”。当他弹琴时,马儿会停下吃草,鸟儿在空中也会忘记飞翔。
  海伦?凯勒的愿望非常卑微,她只祈求自己能够拥有哪怕三天光明。即使如此,她的愿望也没法成为现实。然而,她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种语言,并完成了一系列的著作。
  所以,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当上帝关闭了通向外部世界的这扇门之外,他会悄悄地打开通向自我心灵的另外一扇窗。国学大师陈寅恪在目盲体衰的晚年,口述煌煌80万言的《柳如是别传》;贝多芬在失聪之后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出天风海雨般的交响曲;霍金在全身近乎瘫痪、不能开口说话的极度困难中,却一步步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天才。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各种纷乱的色彩令人目眩神迷,纷纷扰扰的音乐令人耳朵都要聋了,酸甜苦辣咸等混杂的味道反而会伤了胃口,纵马围猎也会让人疯狂。身处如今这个灯红酒绿、物质生活高度丰富的社会,尽管很多人明眸善睐、巧舌如簧,却总是会陷入无所不在的诱惑,与目盲口哑者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泰戈尔说:“当你为错过太阳流泪的时候,你也要错过群星了。”(《飞鸟集》)遗憾的是,那些在物欲漩涡中沉浮的人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然错过璀璨的群星,反而以为自己正拥抱着太阳。
  纷纭人世,三教九流,形形色色。就个人而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但是,好像也有一种粗线条的划分,即所谓文人、武夫。粗知或者精通,大体不跑出文武的圈子就行。如果一个人二者兼具,便被称作“乃文乃武”、“文武双全”。
  不过,亦文亦武者毕竟是少数。项羽读书的时候只喜欢读“兵家书”,尽管掌握了一定的韬略兵法,但在更高层次的智慧与谋略方面,还是落于刘邦下风。气壮山河的《垓下歌》不过是穷途末路时偶一为之。
  张潮对文人与武人进行了一番简单的对比:“武人不苟战,是为武中之文;文人不迂腐,是为文中之武。”(第64则)
  运筹帷幄,必决胜千里;沙场点兵,必成竹在胸;两军对垒,必势如破竹。这才是武人之风采。不苟且出战,不意气用事,不任人唯亲,不刚愎自用,不骄傲自满,如此方是武人中的文人。
  言行举止,自然洒脱;待人接物,观之可亲;为人处世,光明磊落。剔除了一般文人的迂腐气、酸臭气,这就是文人中的武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动辄引经据典,夸夸其谈,眼高手低、斤斤计较,畏首畏尾,瞻前顾后,那就成了十足的冬烘先生。
  所以,曹操鏖兵赤壁,徒损其儒帅之名号;司马懿女服加身,不碍其为将之本色。辜鸿铭小辫垂肩,实妨其鸿儒之观瞻;鲁迅告别朱安,难掩其斗士之风采。
  如果将二者的角色对调一下,又是什么情形呢?
  “文人讲武事,大都纸上谈兵;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第65则)
  所谓隔行如隔山,抛开自己熟知的领域去谈另外一个天地,往往难免隔靴搔痒。即使是自己的专业范围,也不见得游刃有余。赵括不能算是文人吧,不是照样纸上谈兵,结果大败而归。
  但是也有不少例外的情形,像陈子昂、杜牧、岳飞、辛弃疾等,谈文论武,左右逢源。


 


作者:寂寞文字 回复日期:2012-05-19 18:17:38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0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