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石刻雕像(宋代1)——仙客160513P/0527C
峰自何处飞来,天上人间,众说纷纷都有理由在;
泉从哪里流入,仙国神都,水冷源自高处不胜寒。
飞来峰下冷泉亭题联——黄文中
峰欲再飞无净土,泉甘耐冷有名山
山水多奇踪二涧春淙一灵鹫
天地无交换百顷西湖十里源
——黄文中集句题杭州灵隐寺春淙亭
1、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在诸洞穴及沿溪间的峭壁上,雕刻着从五代至宋、元时期的石刻造像470多尊(其中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有335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四川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石刻有西方三圣像(五代)、卢舍那佛会浮雕(北宋)、布袋和尚(南宋)、金刚手菩萨、多闻天王、男相观音(均为元代),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尤其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
慧理法师与灵隐寺飞来峰 顺口溜
——仙客20160513P/0527C
东晋咸和元始,印度僧人慧理,中原云游入浙,行访灵隐大喜。
但见峰棱如削,山岭怪石林立,寿藤攀缘盘绕,古木参天茂密。
登上灵隐山顶,一峰似曾相识,情不自禁惊叹,天竺灵鹫山矣。
原来那座山岭,如来佛祖在时,多由仙灵所隐,为何飞到这里。
法师一边赏景,一边惊叹称奇。后以北峰为倚,面对飞来建寺。
慧理法师话说开,灵鹫山岭乃飞来。当时多少人不信,天方夜谭胡乱猜。
但见法师有把握,对着众人如此说:
此峰向来有两猿,一黑一白好灵活。如果此山是飞来,黑白二猿必在这。
【仙客仿虞美人调XK160527C】
但见法师话说后,来到山洞口。
俯身向洞呼唤开,果然黑白二猿奔出来。
大家才信祖师话,惊奇法力大。
此山便叫呼猿峰,此洞便称呼猿洞得名。
灵鹫飞来未见过,二猿相随乃传说;峰峦相似该不少,仙灵所隐古来多。
慧理开建灵隐寺,白猿确实养一头。猿通人性好活泼,相依相伴乐悠悠。
但见白天,猿猴穿梭溪涧,恣意玩耍,跳跃嬉闹;
夜幕降临,月悬松风低鸣,涧水叮咚,偶一吟啸。
凄哀婉转添幽静,冷泉叮咚伴奏鸣。
引水穿廊步,呼猿绕涧跳。
一声长啸多遐想,诗情画意人向往。
冷泉猿啸古八景,今人何处觅幽境。
当时游人游览,听猿伫立泉边。以此作为题材,写下不少诗篇。
南宋嵊县吴大有,即有《听猿》一诗道:
“月照前峰猿啸岭,夜寒花落草堂春。同来蜀客偏肠断,曾是孤舟渡峡人。”
诗人大约是陪同一位四川客人来游玩的,客人坐船沿长江三峡而下来到杭州。三峡两岸的猿啸凄哀令人悲凉不已,现在在这里又听到猿啸,难免勾起乡情而哀痛肠断了。
看官但凡听说,此人若非蜀客。既无三峡经过,又无思乡折磨。
心情则又如何?必有另番收获。月照前峰隐约,冷泉淙淙清澈。
洞窟玲珑幽邃,石像或坐或卧。岭上白猿长啸,堂前夜寒花落。
引发多少幽思,意境确实难得。唯有绵绵禅思,岂有肠断心窝。
在龙泓洞口外的北侧石壁上,有三块紧挨在一起的高浮雕,全长660厘米,高100厘米。
在龙泓洞口外的北侧石壁上,有三块紧挨在一起的高浮雕,自北向南,依次雕刻着玄奘取经、朱士行取经和白马驮经等三则佛教故事。3幅浮雕全长660厘米,高100厘米。
"白马驮经"浮雕:两位高僧,身后饰头光,似长途跋涉状,右上角分别刻“摄摩腾”、“竺法兰”字样,其后一人牵马,上刻“从人”两字。
"朱士行取经"浮雕:三国曹魏僧人朱士行往西域佛法,其中有3人拉着2匹驮经的马,旁刻《朱八戒》字,“八戒”字系后人改刻,原刻是“朱士行”字。
"玄奘取经"浮雕:唐玄奘取经,唐僧双手合十,作缓步前进状。
弥勒即阿弥陀佛,其形象在五代后梁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源自于浙江奉化县契此和尚圆寂时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老百姓就认为他是弥勒的化身,重降人间救助众生。于是改以他的形象作为弥勒的形像,老年男相,光头净发,圆脸长耳,欢眉大眼,张嘴嘻笑。通肩袈裟往下脱落,裸露出胸前的双乳和便便大腹。赤足露趾,倚坐在背后的岩石上,左手持念佛珠一串,右手扶着一个布袋,旁有木鱼一个,左右侧的十八尊罗汉,皆光头净发。
一副长对联最能诠释弥勒佛的憨态可掬、敞怀大笑、人见人爱和逍遥自在的形象。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古笑今,笑世间可笑之人。
位于冷泉溪南岸的悬崖上,山脚小道的南侧。本龛根据岩石的自然形状,雕成一个中间高两侧略低的半圆形佛龛。中间高330厘米,二侧高l50厘米,周长900厘米,圆雕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群像及大弥勒,共十九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