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月仙客顺口溜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06

茶禅诗系列之二——皎然茶禅诗与品茶三味法

$
0
0





 

     茶禅诗系列之二——皎然茶禅诗与品茶三味法

     ——仙客读茶禅诗乱弹顺口溜之二151110C/C012-041

 

 


          

仙客开场白词:

一代诗僧属皎然,精通韵律和佛禅。

首创三饮品佳茗,茶道佛理均非凡。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更是一代茶僧。皎然,俗姓谢名昼,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县) 人,自称谢灵运十世孙。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 ,卒于德宗贞元九年至十四年间(793-798),享年70余岁。

    皎然博学多识,精通佛教经典又旁涉经史诸子,其为学兼于内外,为文融贯情性,为道达于禅律,堪称一代诗僧之翘楚,绝代茶僧之典范。生前与名僧、名人和名流过从甚密,或吟诗赋文,或品茗论道,或修禅谈偈,著作颇丰。 

在湖州,远离乱之祸及。公元756年,陆羽避乱过江经江西到达湖州遇见皎然;后,他们结成生死忘年交——“缁素忘年之交”。40多年,他们的友情达到了生相知、死相随,生死不渝的超然境界。重要的是两人对茶对禅有着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和感悟。皎然茶禅诗卓然,陆羽茶经万代绝,这是后话。且看皎然茶禅诗。

 


               (皎然和陆羽)


 

一、赏析《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 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1、仙客解读之一——XK20151110C/C012

九日登高万众多,相邀结伴乐呵呵。

眼前美景助诗兴,把酒临风又高歌。

多少人去山僧院,不是修禅赏菊乐。

但看茱萸并斋饭,谁解茶香比酒活。

 







 

2、仙客解读之二——XK20151110C/C013

九月九日又重阳,寺院东篱赏菊黄。

朋友相聚山僧院,以茶代酒话长长。

人生难遇一知音,缁素忘年不寻常。

品茶论道谈佛禅,共叙友情又何妨。

传统习惯登高多,持螯饮酒传四方。

韵高不宜入俗流,何不赏菊品茶香。









3、主题词仙客解读

3-1 九日(重阳)

即九月九日重阳节。从唐时起,就有在重阳节登高赋诗、插茱萸或相聚饮酒之风俗。节日习俗在诗词中依然可见,王维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一斑。节日里,登高、插茱萸,成为风俗。又如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对喝酒和插茱萸描绘得更加惟妙惟肖。其诗曰:“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仙客读后感叹曰XK20151110C/C014:

今日尽君欢,强颜装笑脸。

明年可见面,醉把茱萸看。

 



仙客再叹曰XK20151110C/C015

秋高气爽情思长,兄弟朋友赏菊黄。

秋之易逝人感伤,人之易老无良方。

酒之易醉生感叹,茶之如禅又何妨。

 





 

3-2 俗人多泛酒——仙客解读词XK20151110C/C016

俗人崇尚,节日经常有。酒入相思肠,情随感觉走。

人无酒不乐,酒喝多出丑。说俗也是俗,风气传太久。

【泛,崇尚之意】



 

3-3 谁解助茶香——仙客仿陋室铭解读词C017

酒催情发,万千思绪。

茶洗心尘,顿生清虚。

修心悟道,茶禅必须。

僧俗忘年交,皎然和陆羽

结庐隐居时,缔结情谊笃

人生有缘分,见如故。

有相同之志趣,结生死不逾。

诗僧茶易俗,茶圣才突出。

仙客曰:一代翘楚。


 

3-4助。品鉴之意。

仙客解读“助”XK20151110C/C018

欲赏佳茗好,应除心浮躁。

茶香韵味清,酒醇要喝少。

 



   二、赏析《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这首五、七言古体茶歌,是皎然论茶禅的非常重要作品。诗中首创首提的独到见解和感悟是饮茶三味和三饮得茶道。诗僧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时即兴之作。题中虽冠以“诮”字,微含讥嘲之意,乃为诙谐之言。其意在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皎然在茶诗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鲜明艺术风格,对唐代中后期中国茶文学----咏茶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此诗约作于德宗贞元初(785)。

   皎然淡泊名利,饮茶赋诗是他的爱好和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他的茶诗很多,且为精品佳作。皎然茶诗最有名的就是《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赞誉了剡溪茶清新隽永的香气,生动地描述了饮茶的感受。

 

先看原文: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 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1、仙客解读之一——XK20151110C/C019

越人情义重,送我剡溪茗。

嫩芽采制成,下煮放金鼎。

白瓷碗,碧绿汤,青色沫,浓浓香。

极似神仙琼玉浆,一看就想尝一尝。

一饮洗涤去昏寐,情思满天神气爽。

再饮清洁我神思,飞雨洗尘生机旺。

三饮便可得茶道,去除烦恼不慌张。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毕卓贪杯宿瓮边,陶潜悠悠倚东篱。

崔石酒高意不止,狂歌一曲人惊奇。

谁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能得知。

 



2、仙客解读之二——XK20151110C/C020

世人多俗气,山人多俊奇。

眼界不相同,境界则迥异。


 

3、仙客解读之三——XK20151110C/C021

世人因酒多喝醉,茶禅茶道难体会。

个中滋味谁得知,唯有皎然得三味。

 



4、主题词仙客解读

 

4-1剡溪

仙客仿陋室铭咏剡溪之秀丽:XK20151110C/C022】

古越之地,风光迤逦。秦汉置县,称赞秀丽。

山有天台,水有剡溪。千年古水,二百公里。

新昌至溪口,名山傍水立。林茂可蔽日,两岸猿猴啼。

水清清见底,多湍急。多诗人之足迹,叹剡溪之秀异。

李杜赞美词,皎然饮茶诗。仙客曰:几人能及。

 

注释:剡(shàn)溪,水名,位于浙江东部,又名剡江、剡川,全长二百多公里,乃千年古水。自新昌至溪口,环绕会稽、四明和天台三座名山蜿蜒而来,其间清流奔腾风光惊艳。早在秦汉置剡县时就有"山有天台,水有剡溪"之称。李白有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杜甫有诗句"“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在剡溪区域曾有四百多位唐代诗人在此留下足迹,故"剡溪"也被誉为"唐诗之路"。而剡溪茶因皎然此诗得以扬名。但此处剡溪应特指嵊州。

 

4-2.爨(cuàn)炊也,“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此处当烧、煮茶之意。

仙客解读“爨”XK20151110C/C023

烧火做饭古称爨,引申煮茶不乱。

唐时噄茶非冲泡,如煮草汤最常见

 



4-3.素瓷雪色缥(piāo)沫香

——仙客仿陋室铭调解读XK20151110C/C024

白瓷茶碗,如玉似雪。

青色饽沫,漂浮不绝。

碧绿茶汤,清香澈。

古无玻璃杯,茶碗须净洁。

碧烫入碗亮,几口滋滋接。

若问是何故,靠总结。

听茶壶之声响,知火候之几节。

煮茶香易发,煮久香则灭。

仙客曰:技艺特别。

 





 

4-4 茶之三饮

——仙客咏皎然三饮得茶道XK20151110C/C025

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品茶三口吞。

三饮连神韵,一层扣一层。茶禅诗融合,感知靠静心。 

  







 

4-5皎然诗与茶道

——仙客咏皎然茶道XK20151110C/C026

僧侣坐禅念经学,终日喝茶不停歇。

只因采制工艺绝,寺院茶味最浓烈。

首提茶道源此诗,意义非凡耀茶史。

茶道融合儒释道,体现三教之真谛。

儒家主正道主清,佛家主和是本意。

茶韵主雅能挈领,融合三家最特别。

三饮便得修行径,物我两忘达境界。








 

三、赏析《顾渚行寄裴方舟》——咏名茶诗 

 

    皎然的咏名茶诗,所咏的名茶主要是顾渚紫笋茶、天目山茶、剡溪茶。唐代诗人中提到紫笋茶的,皎然如果不是最早也应是最早的诗人之一。他不仅爱茶,在顾渚一带还有寺管的茶园,直接关心和参与茶事活动。其《顾渚行寄裴方舟》诗,即可看出皎然对茶事精通非常,且看原文: 

    顾渚行寄裴方舟    

   唐 皎然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

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

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

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

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1、仙客解读《顾渚行寄裴方舟》之一XK20151110C/C027

寺庙清何处来,疑是云头天上下。

近处但渚山,采茶盛事几春夏。

山中茶事今犹在,年年岁岁总相关。

杜鹃啼血芳草,欲收茶子正半干

伯劳飞日芳草满园春色茶芽密。

亦禅亦农乐滋滋,正是山僧采茶时。

随兴采摘无近远,心无旁骛禅意满。

茶在阴岭芽长,长在阳崖芽头短

大寒山下叶未生,汲取精华待春发。

小寒山中叶初卷,尚须时日可采茶

婉婉,笑声如铃走清溪。

野径无人草木盛,蒙蒙香刺春衣。

迷山寻路落花乱,度水惊飞鸟啼。

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

初看香芽泛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

昨夜西峰雨过,朝寻新茗不耽搁

顾渚山上女宫多,专采金芽制贡品。

精挑细选献君王,岂敢存留不敬心。

雨来露涩青芽老,不能进贡到朝廷。

投放尧市价昂贵,能喝紫笋非百姓

紫笋青芽谁得识,朝采才有高价值。

日暮芽长韵味失,精华尽消太可惜。

清泠真人裴方舟,贮此佳茗乐无极。

 














 

    2、仙客解读《顾渚行寄裴方舟》之二

    此诗为皎然游顾渚山茶园而作,以寄之于清泠真人裴方舟。诗中描写唐代名茶——顾渚紫笋茶的采摘和买卖,先写寺院周围的茶事与顾渚山相似,接着以“鵜鴂”、“伯劳”两种鸟呜来表明采摘茶籽、茶芽的季节,指出不同的山岭和环境所生长的茶芽,其时间和形状各不相同;然后描写采茶姑娘不计远近乘露采摘的美玉般的茶芽,煎出的茶汤胜过金液;又对雨后、日暮和过时采摘的茶芽,其品质均不佳。此为研究唐代贡茶生产中心顾渚山地区茶事活动的重要史料,从中亦可看出皎然对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品质之熟悉,非一般爱喝茶者所比拟。

仙客曰XK20151110C/C028 :

专心致志心窍灵,细心观察懂性情。

当年顾渚紫笋茶,皆因皎然传盛名。

   【顾渚紫笋茶,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时列为贡茶。贞元十七年(801)刺史李词在顾渚山下修建贡茶院18间,时工匠千余,役工3万,制茶累月方毕。院侧建清风楼、木瓜堂,并置枕流,息躬、金沙、忘归诸亭。】


 

3、主题词仙客解读XK20151110C

3-1 题解。

    顾渚行是一首歌行体的茶诗,作者言其顾渚山的见闻。裴方舟经历不详。

    顾渚紫笋茶品质特好,史上盛名。唐代湖州和常州官府专门在顾渚山上,设置了境会亭,每到茶秀,两州官员聚集境会亭品尝新茶。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夜闻贾常州与崔湖州在顾渚山上的境会亭茶宴时,曾寄诗一首,名曰: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可见当年盛况。诗云: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此诗既描述了当时境会亭茶宴的盛况,又表达了自己因坠马损腰,身体不适,失去了一次参加境会亭茶宴机会的惋惜心情。

 仙客曰XK20151110C/C029

 顾渚山上茶事兴,品尝新茶境会亭。

 湖常两州逢茶秀,各献精品争头名。

 

3-2 顾渚紫笋茶-仙客解读词XK20151110C/C030

顾渚山上好环境,紫笋历来天下名。

唐代曾建贡茶院,三万役工记载明。

陆羽曾经置茶园,研究茶事写茶经。

与人论茶赞顾渚,天下第一好佳茗。








    【顾渚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城西北。在唐代中期产贡品紫笋茶、金沙泉而闻名于世。顾渚山海拔355米,西靠大山,东临太湖,气候温和湿润,土质肥沃,极适茶叶生长。唐代湖州刺史张文规称:"茶生其间,尤为绝品"。茶圣陆羽与陆龟蒙在此置茶园,并从事茶事研究。陆羽在此作有《顾渚山记》顾渚山是陆羽撰写《茶经》的主要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顾渚紫笋茶,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时列为贡茶。

 

3-3 鶗鴂

【读音】tí jué亦作“ 鶗鴃 ”即杜鹃鸟。

仙客咏鶗鴂XK20151110C/C031

鶗鴂数声鸣,芳草将凋零。

茶籽熟半干,采收好时令。



鶗鴂亦作"鶗鴃"。《离骚》:"恐鶗鴂之未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岑参《暮秋山行》:“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3-4 罥。读音:juàn  


 

仙客解读罥春衣词XK20151110C/C032

吴女婉婉携茶篓,一路笑声上翠微。

野径荒芜草木盛,香刺缠绕春衣袂。





【罥释义(1) 用绳索绊取。如:罥索(秋千。亦指秋千架上的绳索)

(2) 缠绕。如:高者挂罥长林梢。——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捕捉鸟兽的网:“设罝张~兮,思我父母力耕。”】

 

3-5 玉英

(1)指玉之精英。《尸子》卷下:"清水有黄金,龙渊有玉英。" 清 姚鼐 《核桃研歌为庶子叶书山先生赋》:"或言天上陨星精,下入渊谷为玉英。"古代有食玉英之说,谓能长生。《楚辞·九章·涉江》:"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唐 王湾 《奉使登终南山》诗:"玉英时共饭,芝草为余拾。"

(2)花之美称。明 张叔元 《宜春令·纪情》套曲:"怪无般野蔓闲藤,缭绕琼枝妒玉英。"

(3)喻雪花。宋 苏轼 《减字木兰花·雪》词:"云容皓白,破晓玉英纷似织。"

(4)指莹澈如玉的泉水。唐 李华 《云母泉》诗:"洞彻浄金界,夤缘流玉英。" 唐 李绅 《别石泉》诗:"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

仙客解读玉英词XK20151110C/C033

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多犹在。

初看怕欺玉英落,煎来金液香难耐。

 

3-6 女宫。指因罪或从坐没入宫中服役的女子。

仙客解读女宫词XK20151110C/C034

女宫非宫女,劳役干活苦。

宫女怕冷宫,女宫无前路。

 

 

四、赏析《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困寄元居士晟

 

    皎然这首诗,不仅以“北山芽”、“ 香偏胜”、“ 味转佳”、“生沫花”等佳句来描绘天目名茶,也凸显品茶是皎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嗜好和品茶悟道的独特见知。先看其原诗: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佳。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1、仙客解读《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困寄元居士晟》之一

   ——XK20151110C/C035

隐士相会笑颜开,共赏元晟赠我茶。

天目山上雨雾茶,质好露采北山芽。

文火茶香偏胜出,水取寒泉味更佳。

投茶入铛饽沫涌,倒入瓷碗聚生花。

佳茗性情与禅近,能品会悟才到家。

兴高又念君不在,睹物思人应无涯。

 










2、仙客解读《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困寄元居士晟》之二

       ——XK20151110C/C036

皎然高兴地赋诗致谢友人元晟送来天目山茶,并与陆迅等友人分享天目山茶的韵味和茶趣。他说天目山茶以“露采北山芽”为最佳,而且“文火香偏胜,寒泉昧转佳”,煎茶时“投铛涌作沫,着碗聚生花”,即将茶末投入沸腾的铛(釜)中,溅起称作沫或花的“华”,然后将它倒入碗中饮用,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

何谓茶之沫饽花,古人认为是精华。投入茶铛涌作沫,着碗聚生才堪夸。详见陆羽《茶经》和仙客解读。

 

          仙客解读《茶之沫饽花》151110C

啜饮茶汤时,精华细分说。起花稍薄者,就叫做茶沫。 

精华厚实者,就叫做茶饽。汤面轻轻者,叫做茶花多。

水上浮萍钱,杯中飘茶沫。又如菊花瓣,杯中见其落。

茶汤有茶饽,皆因煮茶末。皑皑如白雪,累积层层沫。

古人有诗云,煮茶须得法。明亮似积雪,艳丽如春花。

 







【陆羽《茶经》“五之煮”,细述烹煮研末之后茶叶,盛到茶碗里的种种美感。其曰:“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敷’有之。”】

 

3、主题词仙客解读——XK20151110C

3-1 题解。皎然同陆迅等人共品天目山茶,因此茶为隐士元晟惠赠,故即兴赋诗相寄谢。陆迅经历不详。

 

【仙客解读天目山茶 ——XK20151110C/C037

天目山上风景佳,云蒸霞蔚落精华。

古木参天峰灵秀,茶树青青生嫩芽。

叶质肥厚毫显露,色泽深绿滋味佳。

唐代佳茗已盛传,经久不衰人人夸。

山茶入贡明代多,天目青顶云雾茶。  

 




    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天目采茶回》诗为证,茶圣陆羽当年在天目山的采茶趣事。诗曰: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3-2 幽人。隐居之士。

 

【仙客解读幽人——XK20151110C/C038

喜见幽人来,野客茶初开

天目云雾茶,韵香入心怀。

 

3-3 野客。村野之人多借指隐逸者。

 

【仙客解读野客——XK20151110C/C039

野客无所争,山居见清灵。

煮茶论禅时,相伴来山僧。

 

  【注释:唐杜甫 《柟树为风雨所拔叹》诗:"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 金 元好问 《怀益之兄》诗:"溪僧时问字,野客或知琴。" 清 谢淞洲 《支公禅院》诗:"野客闻鹤鸣,山僧报茶熟。"


 

   3-4 东井星宿名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因在玉井之东,故称。《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此诗指茶叶初展,叶似星星之小。

 

【仙客解读东井——XK20151110C/C040

日成东井叶,孕育吸精华。

待叶初舒展,露采北山芽。

及时去制作,品质才最佳。

古人不浮夸,钻研出名茶。

 

   3-5 茶铛(chá chēnɡ),茶具,旧时煎茶用的釜。 

 

【仙客解读茶铛——XK20151110C/C041

茶铛声细缓煎汤,适宜火候茶才香。

修禅品茶理相近,循序渐进功夫长。

 

【注释:唐 吴融 《和睦州卢中丞题茅堂十韵》:“烟冷茶铛静,波香兰舸飞。” 宋 陆游 《西斋雨后》诗:“香椀灰深微炷火,茶铛声细缓煎汤。” 清 陈维崧 《浣溪沙·春日同史云臣远公买舟山游小泊祝陵纪事》词:“春水平如簟一般,茶铛棋局委潺湲。好风吹去不须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0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