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客咏植物活化石5712C】银杏人称活化石,当作国树更合适。贵州福泉银杏王,载入上海吉尼斯。树龄已达六千年,树围超过十六米。屡遭雷击和火烧,树干中空仍不死。孓遗植物绝迹多,此树犹在是奇迹。![]()
【此图下载自网络,为贵州福泉银杏王】
![]()
银杏文化
【孓遗植物银杏在——仙客咏银杏5711C】银杏出生非常早,几亿年前就不少。
孓遗植物多绝迹,唯有银杏还可找。
六千年前古树在,十三个人才合抱。
定林寺内大银杏,至今仍见枝叶茂。
![]()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它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是古代银杏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种,因此植物学家们把它看做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并与雪松、南洋杉、金钱松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园林树木。我国园艺学家们也常常把银杏与牡丹、兰花相提并论,誉为"园林三宝",并把它尊崇为国树。郭沫若称之为“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明的有生命的纪念塔”,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下来的珍奇”,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恒古的证人”。我国人民历来尊崇银杏为“圣树”、“神树”。
![]()
【以上三张为张松银杏照片,属于垂乳银杏品种,201404拍摄于离堆公园】
银杏树体高大,伟岸挺拔,雍容富态,端庄美观,季相分明且有特色。春暖花开季节,它细叶嫩绿,树叶玲珑奇特,特别有情趣夏天一片片绿叶,打开的折扇,清风徐来,给人以凉爽之感;秋天,深绿色的叶丝中露出点点橙黄,累累硕果点缀其中,金黄秋色;深秋,撒下一片橙黄落叶,宛如铺开一条金色的地毯;冬季枝丫坚挺,仍不失蓬勃向上的朝气。银杏集叶形美、树形美。内在美于一身,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银杏抗病虫害,耐污染,对不良环境条件适应性强,是优良的绿化树种。作为用材林、防护林或间作经营,银杏不公可以提供大量的优质木材,而且绿化城乡,美化园林,点缀风景,调节空气。银杏生命长,树龄可达千年以上。银杏树具有抗性强、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对氯气有较强的抗性,在污染源泉及其附近,有的树种不能适应,而银杏却能生长。银杏的栽植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不严,花岗岩、石灰岩、页岩以及各种杂岩发育起来的土壤均能适应,无论沙壤、轻壤、中壤、粘壤无不适合。
一、银杏名称的演变
据《中国果树*银杏卷》郭善基主编收录的考证的名称有:枰或平仲、鸭脚、飞蛾叶、佛指甲、灵眼、圣果、银杏、白果、公孙树、千扇树、树王等。而当今更有冠以"金色活化石"、"植物界大熊猫"之称。
1、枰或平仲
源于汉代司马相如(公元前179-118)的《上林赋》"华枫枰栌"和西晋左思(205-305)的《吴都赋》"平仲桾梃",因缺乏足够的证据,清代吴其濬(1789-1847)的《植物名实图考》对此只说:"银杏或云即平仲木。由此看来,"枰"或"平仲"是否即为当今之银杏,缺乏肯定性结论。"而有人敢说"枰"或"平仲"即是今之银杏,是因为唐代李善《文选》(689)一书引刘成解释;"平仲"即平仲木,"平仲之木,其实如银。" 后人以此为据,认为枰、平仲即是今之银杏。
2、鸭脚
树叶似鸭掌而得名。北宋文学家刘原父一首五言叙事诗,诗云:"巍帝眜远图,于吾求鸭脚”,据此三国时民间便有"鸭脚"之称且负盛名了。
3、飞蛾叶
含义与"鸭脚"相似,其叶片宛若一只翩翩起舞的飞蛾,俗称"飞蛾叶"或"飞蛾树"。应用不普遍。
4、“佛指甲”、“佛指柑”、“灵眼”
陈嵘在《中国树木分类学》(1937)中虽将上述列为银杏之异名,但据《中国果树志·银杏卷》称,此系当时当地一些银杏的品种名称,不应作为银杏异名应用。据《浙江通志》称,佛家用银杏木雕刻佛像,木坚硬细腻,指甲虽薄,亦雕刻如真,不损不破不裂,各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称。
5、圣果
唐代佛教盛举,寺庙建筑叠起。至今保存完好古老银杏大树多半见于寺庙,是僧侣们精心保护的结果。唐代僧人释默曾有"圣果寺"诗留于今。诗云:
路在中峰上,盘围出薜萝。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
古木从青霭,遥天浸碧波。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唐诗注:圣果寺在今杭州凤凰山上。僧侣们称银杏树为圣树,称其果为"圣果"。因此,"圣果"、"圣果树"是唐及唐之前宗教界对银杏树的尊称。
6、银杏
宋代欧阳修有诗,题为《鸭脚》:
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由"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可知银杏一名是宋初皇帝的赐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宋代张舜民诗:何人栽银杏,表条数尺间。
宋代《宣和画谱》(1180-1125)收录内臣乐士宣和的"银杏白头翁"画一幅,只称银杏,不称鸭脚,可见,宫廷称"银杏"而民间仍普遍称"鸭脚"。银杏一名既可指银杏球果,也可称银杏的种核。
7、白果
白果一名始见于元代李杲(1180-1251)《食物本草》。当时银杏药用盛行,更因银杏结实落地,果肉烂没,只留种仁,色白如银而得名。种仁食药两用。至明朝白果之名大盛,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至今,我们大多知道白果,而忘却了其旧名银杏了。白果一名,虽可指树,但含义上应专指白色银杏种核而言。以免与"既可指银杏球果又可指银杏种核"的"银杏"一名相混淆。单列白果,仅指银杏种核。尤以药用食用、方剂及药膳均称"白果"一名。
8、公孙树
明朝以后,人们据银杏的生长缓慢的特点,称之为"公孙树"。"公孙树"始见于周文华(生卒不详)的《汝南圃史》称:"公种而孙得食"意思是你少年时种银杏待到当爷爷时才能结果实,吃到白果。而佟屏亚《银杏史话》(1983))则称:"传说中华民族祖先轩辕氏复姓公孙。银杏的寿命可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比,因而称为'公孙树'"。此名专指银杏树体而言。其被列为慢生树种行列。一般栽种20年方能结实产白果。30年方进入丰产期。
9、千扇树
银杏每年3月长出新芽,它的叶片下拖着一根细长的叶炳,形状就像一枚枚天然的书签,又像一个轻轻柔柔摇曳的绿色小扇,"千扇树"因此得名。
10、树王
银杏除自然变化及外力破坏外,极少见其自然死亡,即使主干枯死,树桩上又萌新枝,是银杏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此其一;银杏树千岁是小弟弟。银杏树大荫大,如山东莒县浮来山定林寺银杏大树高26.35m,胸围12.04m盖地1.3亩,至今仍苍翠挺拔、直耸云天。全国千年以上银杏树300多株。此其二;银杏愈老,产量愈高,据调查,银杏单株产量最高有600kg-1000kg。广西灵川县海洋乡的九连大银杏树龄约220年最高产量650kg;贵州盘县黄家营1000年余生银杏,1965年单株产白果1000kg,此其三;银杏树抗核辐射、污染、尘埃等,最适合与人类相处,此其四;银杏树畔寿星多,宅中有银杏,人活百岁多,这已是现实,此其五。因而在众多植物中,被现代人称为"树王"。
11、金色活化石
这是近来学术界对银杏的高度评价之称誉。活化石核心是,银杏是"孑遗植物"。秋天一树金(叶变黄色)故称为"金色活化石"。
12、植物界大熊猫
银杏是与恐龙同时代地球的统治者,在自然界变化中恐龙成“化石”而银杏幸存下来,成了“活化石”,与大熊猫具同等价值。故称为植物界大熊猫。
据上述考证,可以知道,银杏在唐代前及至唐代民间叫"鸭脚",至宋代初期"鸭脚"入贡,赐名为"银杏",宫廷称"银杏",民间仍称"鸭脚";元代称白果,至明代,白果名声大盛几乎替代了"银杏"和"鸭脚"。而今民间只知"白果",却极少知道银杏,这主要是银杏在人们生活中以取其种仁为食用和药用的结果。足见银杏对中国人民影响之深远。随着科研和对银杏的进一步开发,人们对白果的认识将进一步提高而称其为"银杏",因为"银杏"是其植物学"学名",是"正名",它的全身都是宝,相信人们更喜欢其正名"银杏"。
二、银杏人文
银杏为新生代第四纪冰河时期孑遗植物,是中国特有珍稀名贵树种。在中华大地沃土上,千年不老,结果累累。或屹立崖悬硝壁,或守护古刹名寺,或树畔屋前宅后,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正如古诗所云:
大树龙盘会诸侯,烟云如盖笼浮丘。
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鬓头。
将与其有关之人和事、写成一部中华史册,其人文价值、无价之宝为我中华民族所特有之。
东方圣者
银杏之神圣,在于其神圣不可侵犯,冰川把地球上生物一扫而光,而他却能生存发展;强暴面前,永不低头;斗争面前,常胜将军;生命之强,绝处逢生,决无尽头。
在抗日烽火年代,郭沫若先生尊银杏为"东方圣者",唯"东方圣者",率我中华民族,把侵略者赶出去,还我河山,维护国土完整;神圣国土不可侵犯。
相传,当1945年日寇锯常州马山古银杏树及半时,忽从树上掉下一白蛇,伐之不祥之兆,日寇仓惶逃去。而今,国富民强,屹立于世界东方,恰似东方圣者维护世界和平神圣事业!
亘古证人
银杏历经地壳变动,火山爆发、气候骤变、冰川侵,同代恐龙成化石,而他却能绝处逢生,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数千年,书写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既写过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也写过中华民族创业史,文明史,辉煌史。更写以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捍卫神圣国土完整的壮烈史,再谱"庆港沃回归雪国耻,盼两岸统一梦团圆"新篇章。
银杏与中国同在,其与北京山顶洞人共患难,并为鲁公与莒子会盟见证;寿命可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比美;更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喝采。身处"陪都"、在重庆郭沫若先生尊银杏为: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证人。
无私奉献
银杏把一切,包括叶、木、种子、花、甚至根都贡献给了人类,或食用、或药用、或药人、治农、治畜、或食疗、美味可口、保健强身;或美容护发;或净化环境,美化世界,任你蒸、煮、烧、炒,真可谓"粉身碎骨也心甘",却不曾要求灌溉施肥,只求人类莫砍伐。
美德润荒
银杏本身就是一本"圣经"、"佛经"。银杏就似严师,不进则成"化石";教育人心向善;达到"忘我"境界。银杏是本教科书,让人们认识自然,理解自然。银杏是"上帝",把人类从现代生活的误区中拯救出来,步入绿色世界,步入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银杏种种美德就似一股股清泉,渗入荒漠,变为绿洲。
民族象征
银杏历经劫难孑遗,孑遗后繁衍至今亦已千百万年,表现其强大的生活适应能力,在形态上很少变异。历经军阀混战,诸候割据,外族入侵,山河破碎的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古国大一统--祖国完整、统一,爱我中华之心不变,祖国统一的中国心不变。搞分裂者决没好下场!其火烧不死、雷电不灭、"核射不亡"特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肉筑长城,血流成河,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银杏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家庭的凝聚力之强是世界独有,尊老爱幼,世代同堂,银杏却能"五代同堂",超过了人类的"四代同堂"。令人惊奇者为此银杏大树并非立于平川沃土,而是根入万丈深渊悬崖峭壁上了。在此颠峰之上竟能千年不衰,"五代同堂"。
如河南新县素有“银杏之乡”之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壤肥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为银杏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河南新县大别山是我国独存银杏珍贵树种为数不多的地区之一,百年以上银杏树就有4500余株。全县现有银杏1千万余株,其中挂果树20万株,银杏采叶林3万余亩。全县年产银杏果50万公斤以上,银杏叶120万公斤,占河南省全省总产量的80%。日前,河南新县大别山银杏原产地标记注册通过国家验收。又如浙江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开山老殿下方海拔1020米处悬崖硝壁石缝里"崩"出一株干基根部萌发不同年代枝干、形成老、壮、青、少、幼五级相互依偎、树冠横展、枝叶层层延伸于硝壁上,永立于海拔千米颠峰之上,恰似一个尊老爱幼、牢不可破"五代同堂"大家庭的古银杏树。
在四川省彭水县桑柘场白果附近,有一株远近闻名的大银杏,树的基部周长16米,胸围12.2米,高约35米,树冠最大直径约41米,材积达54立方米。树的南侧竖有石碑一块,上刻《白果园白果树记》,为清咸丰七年刻制,距今120多年。碑文记载当时此树已经是"其高不知几十尺,大不知几人围……"而且"旁列合抱者四、五株,如子孙四立,亦非近代物也"。这棵古银杏的主人是世居于此的王姓苗族山民。他们的祖先迁居桑柘已历19代,约600年左右,世代相传,此树已逾千载。这棵树的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植物园圃。银杏实际并非一棵,而是一个"世代同堂"的银杏家族。古银杏接近地面2米处的基干空成了一个大洞,洞中可容3-4人。洞中又长出三棵银杏,都1米高了,很像老爷爷怀中抱着三个小儿郎。在高地面7-8米的树干周围,丛生着数百株小银杏,枝围1米左右,犹如一群小孙儿,拥簇围绕老爷爷四围。在古银杏主干15米处的干壁上,还牢牢地附生关两株棕树。咸丰七年石碑上记载,当时棕树高约丈余,现在实测已高达6米。在整个树干、枝桠之间,更是生长着无数的巨大紫藤,上缠下绕,如龙蛇窜腾,似铁索飞悬。
三、银杏植物文化
历代文人墨客以银杏树为题材,咏物状志,感悟人生,留卜了许多佳作精品,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仅就银杏树诗词歌赋来说,据不完全统计,达200余首。从形式上看,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吟咏银杏树之作有诗与赋之别;从内容上看,则又有状形和咏神之异。我国文人歌咏银杏树的辞赋,最早的有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上林赋》写银杏树(赋中“枰”即为银杏树)“长千仞,大连抱。夸条直畅,实叶葰楙(峻茂)”,描摹银杏树的古老粗壮耸天入云,肯定银杏树的木材价值。
1、唐代
目前,已知初唐诗人沈伶期是我国最早用诗歌咏颂银杏树的诗人。《全唐诗》收有他的《夜宿七盘岭》一诗:“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大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窄留听,褒城闻曙鸡”。诗人以异乡的平仲(银杏古名)入诗,是欲以银杏树的高洁寄托自己的清白。
唐代佛教盛举,寺庙建筑叠起。唐代僧人释默曾有"圣果寺"诗留于今。诗云:“路在中峰上,盘围出薜萝。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古木从青霭,遥天浸碧波。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唐诗注:圣果寺在今杭州凤凰山上。僧侣们称银杏树为圣树,称其果为"圣果"。因此,"圣果"、"圣果树"是唐及唐之前宗教界对银杏树的尊称。】
唐代伟大的诗人、画家王维,晚年曾隐居陕西蓝田辋川,这里山青水秀,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天宝三载后,王维因在政治上不得意,便买下此处,修葺改造成草堂精舍,作为隐居之所。王维很喜欢这个地方,曾作画《辋川图》,与友人裴迪赋诗唱和,为辋川二十景各写了一首诗,共得四十篇结成《辋川集》,其中《辋川集·文杏馆》更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现在辋川有一株高 20m、胸径近2m的古银杏树,相传为王维手植。“文杏”,有人说是指银杏树,也有辞书考证,“文杏”系杏树的—个异种(《中国果树志·银杏树卷》);但由于辋川尚存王维手植银杏树的缘故,所以多数后人把《文杏馆》当作吟咏银杏树的诗作。
王维《文杏馆》诗曰:“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裴迪和诗为:“迢迢文杏馆,跻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回顾。”
唐代诗人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大夫本题言…次本韵》诗曰:“借骑银杏叶,横赐锦垂萄。冰井分珍果,金瓶贮御醪。”拟人银杏叶当马来借骑。
2、宋代
宋代是历史上银杏树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银杏大量移植长江以北的盛期。此时对银杏叫法,民间沿用三国时期的古名“鸭脚”,官方则称之为银杏。盖因银杏叶似鸭脚,故称银杏树和银杏果为鸭脚。北宋文坛巨擘欧阳修,为后世留下许多优秀诗作,其中在《鸭脚》中写道:“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浮。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欧阳修以史官的身份,诗歌的形式记载了"银杏"命名的来源和自江南向当时京都开封引栽情况。在《答梅宛陵圣俞见赠》一诗中有句:“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百岁皤根地,双阴净梵居。凌云枝已密,似践叶非疏”。前一首介绍银杏树的由来和珍贵。后一首是因为千里之外能得到友人梅尧臣赠送的银杏树,他颇感珍贵,便赋诗抒发相互的情谊。梅尧臣收到欧阳修的诗,则依其韵作《酬永叔谢予银杏树》诗:“去年我何有,鸭脚远赠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
杨万里在《银杏》一诗里,写到吃银杏的乐趣:“深灰浅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韵最高。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作金桃。”把银杏放在灰火里煨烤,煨好后一颗颗剥着吃,又热又香,苦中带甜,与鸡头米和金桃相比,别具韵味。
银杏种核(白果)奉为国之外交礼品有之,作为巴结上司"俾女"有之,更有君子之交借物喻情诗礼之。
北宋文学家刘原父五言叙事诗云:
魏帝眜远图,于吾求鸭脚。乃为吴人料,重现志已惬。
江南有佳木,修耸入天插。叶如栏边迹,子剥杏中甲。
持之奉汉宫,百果不相压。
此诗说的是三国时银杏充当政治家外交礼品,奉献"汉宫"之事。
宋代诗人张无尽(生卒不详)有诗云:
鸭脚半熟色犹青,纱囊驰寄江陵城。
城中朱门翰林宅,清风明月吹帘笙。
玉纤雪腕白相照,烂银壳破玻璃明。
此诗叙述下级官吏奉银杏种子(白果)为"俾女"献豪门权贵生动情景。
河南光山县净居寺有一株银杏树,传为唐朝道岸、定易二僧合栽,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在此树下读书,与银杏树结下不解之缘,他在银杏树盛果时欣然命笔:
“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
诗人视银杏树为擎天柱,喻累累银杏树果实为奇妙文章,表达了对银杏树的敬慕之情。现在该银杏树干需两人合围,树高20m,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瑞鹧鸪·双银杏树》,是中国古典银杏树诗词中的精品。词曰:“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作者托物言志,是对银杏树和爱情的赞歌,读来感人至深。
3、明清
明代诗人吴宽在收到朋友赠送的银杏树后,写诗答谢。诗云:“错落朱提数百枚,洞庭秋色满盘堆。霜余乱摘连柑子,雪里同煨有芋魁。不用盛囊书后写,料非钻核意无猜。却愁佳惠终难继,乞与山中儿树栽”。
河北省遵化县禅林寺内生长着13株古老的银杏树。树下碑文记载,此处先有禅林,后有长城。而在没有禅林时,银杏树就早已存在了。清代遵化州进士史朴睹物思情,赋诗道:
“五峰高峙瑞去深,秦寺云昌历宋金。代出名僧存梵塔,名殊常寺号禅林。岩称虎啸驯何迹,石出鸡鸣叩有音。古柏高枝银杏树实,几千年物到而今”。
作者通过描写和尚们世代与银杏树为伍,逝者已成为塔林,柏树只余高枝,而银杏树还青春常驻、种实累累来衬托银杏树的寿命之长,实是高明之笔。
北京西山大觉寺有两株古银杏树,树冠硕大,荫布满院。清代乾隆皇帝到此巡视时,曾题诗描述古树雄姿。诗云:
“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枝孙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清朝袁枚作《牛首庙门外古银杏歌》,颇为有趣,其诗曰:
老树高不休,雷怒焚其首。树死心不甘,孙枝从旁走。
一枝入地复出地,三伏三升重起势。
远看屹立有千层,近察孤根只一气。
渴狻赶海尚回头。乖龙絮云忽掉臂。
不知此树生何年,劫灰阵阵飞眼前。
大椿春秋何足算,疑与盘古同天开。
我游名山大川遍,似此奇观竟未见。
明知老矣才无多,为汝奇赏还作歌。”
清代秀才张敬蒧《仲秋既望观园》曰:
“蹼叶和风舞,累籽压枝弯。虫豸怯神奇,蝮蜾豈敢霑。沧海时多易,古木麻彭年”。盛赞银杏抗病虫害,千年不衰等优点。
山东省莒县浮来山定林寺是《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校经、写作之处,寺内占银杏树历尽沧桑 3000多年,以其雄健伟岸和历史悠久吸引了无数墨客骚人,这株古银杏树可能是历代以来被吟咏最多的银杏树。清顺治甲午年(1654年),莒州太守陈全国在银杏树下立碑志铭,诗曰:
“大树龙盘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王已廿代,人径仙释几多流。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
清代康熙年间鸿儒、诸城名士李澄中曾作《定林寺银杏树》:
“嘉树何年植? 空王此旧台。秋声连莒子,山色漫浮来。枝偃蚊龙蛰,凤鸣雷雨开。鲁公盟会处,事往有余哀”。
4、现当代
诗作追溯古银杏树栽植的历史和它见证的重大历史事件,描摹银杏树的奇伟壮观,占朴苍劲,寄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慨。
现代作家王希坚也曾作《浮丘留字》二首,咏赞浮来山定林寺古银杏树:“矗立浮来银杏树王,人寰百代历沧桑,鲁侯莒子今安在?树更葱茏花更香”。“山林幽静脱俗尘,义理穷究识见真。面壁校经甘寂寞,文章千载有知音”。凭树吊古,阐发佛意,寻觅知音,颇能发人深思。
现当代也有一些作家、诗人写下了颂赞银杏树的优秀诗词,并得以流传。1977年12月,茅盾先生回故乡浙江省桐乡市乌镇访问,得知乌镇古银杏树在“文革”之后仍大难不毁,欣喜地挥毫写下《西江月》词,其中称:
“唐代银杏树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往昔风流嗟式微,历史经验记取”。
词中唐代银杏树、昭明太子读书室,皆茅盾先生故乡乌镇的古迹。唐代银杏树在茅盾故居不远处,茎干粗壮,直插云天,冠盖浓密,荫蔽四周,当地人称之为“乌将军”。
郭沫若赋诗公孙树:“亭亭最是公孙树, 挺立乾坤亿万年。 云去云来随落拓, 当头几见月中天”。
5、国外
国外吟咏银杏树的诗作,最有名的当属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二裂叶银杏树》: “生着这种叶子的树木,从东方移进我的庭园;它给你一个秘密启示,耐人寻味,令识者振奋。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在自己体内一分为二?还是两个生命合在一起,被我们看成了一体?……”。据说歌德曾寄给玛莉安·魏尔玛一片银杏树叶,并于1815年9月15日在法兰克福的城堡向她和她的朋友朗诵了该诗的初稿。1815年9月23日,他最后一次见到玛莉安·魏尔玛,带她观赏了那株银杏树。歌德将此诗写下并粘上两枚树叶,于1815年9月27日期寄给丁玛莉安·魏尔玛。诗人对银杏树神奇的二裂扇形叶农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力求从哲学卜求得解释。
四、咏银杏诗词选
1、宋.李清照 瑞鹧鸪 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冷骨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2、宋.杨万里 银杏
深灰浅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韵最高。
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
3、清朝 袁枚 牛首庙门外古银杏歌
老树高不休,雷怒焚其首。树死心不甘,孙枝从旁走。
一枝入地复出地,三伏三升重起势。
远看屹立有千层,近察孤根只一气。
渴狻赶海 尚回头。乖龙絮云忽掉臂。
不知此树生何年,劫灰阵阵飞眼前。
大椿春秋何足算,疑与盘古同天开。
我游名山大川遍,似此奇观竟未见。
明知老矣才无多,为汝奇赏还作歌。
4、欧阳修
宋代时,银杏大批移植至长江以北,直至黄河流域各地。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银杏诗详述了银杏被引种到京都(今河南省开封市)时的情况。
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 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致远有余力,好奇自贤候, 因令江上根,结实夷门秋。
始摘才三四,金奁献凝旒, 公卿不及识,天子百金酬。
岁久子渐多,累累枝上稠, 主人名好客,赠我比珠投。
博望昔所徒,葡萄安石榴, 想其初来时,厥价与此侔。
今已遍中国,篱枝及墙头, 物性久难在,人情逐时流。
谁当记其始,后世知来由, 是亦史官法,岂徒续君讴。
欧阳修曾亲自采摘银杏果实,寄赠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好友梅尧臣,并以诗抒发了寄赠鸭脚时的深情厚意。
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
予问得之谁,诗老远且贫。霜野摘林实,京师寄时新。
封包虽甚微,采掇皆躬亲,物贵人以贵,人贤弃而沦。
开缄重嗟惜,诗以报殷勤。
5、梅尧臣
5-1 梅尧臣以该五言古诗描述了中原人民认识和栽植银杏的经过。
《答友人》 梅尧臣(宋)
北人见鸭脚,南人见胡桃。
识内不识外,疑若橡栗韬,
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
吾乡宣城郡,多以此为劳,
种树三十年,结子防山猱。
剥核手无肤,特置宫省曹,
今喜生都下,荐酒压葡萄。
初闻帝苑夸,又复主第褒,
累累谁采掇,玉碗上金鳌。
金鳌文章字,分赠我已叨,
岂无异乡感,感此微物遭,
一世走尘上,鬓颠得霜毛。
非甘复非酸,淡苦众所押,
千里兢齐贡,何异贵争婕。
高林似吴鸭,满树蹼铺铺,
结子繁黄李,炮仁莹翠珠。
神农本草阙,夏禹贡书无,
遂压葡萄贵,秋来遍上都。
5-2 安徽省九华山天台正顶,也有五株高达数十米,胸径近一米的古银杏,根如龙蟠,巨干参天,枝叶茂密,硕果累累。据树前古碑记载,此树为商朝栽植,树龄已有三千年之久。宋朝梅尧臣的诗赞颂了这株古银杏,形象化的描绘了银杏的风貌和身世。
百岁皤根地,双阴净梵居。
凌云枝已密,似践叶非疏。
6、王 维《辋川二十泳.文杏馆》
银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
7、史朴
河北省遵化县掸林寺,是遵化县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寺院周围矗立着十三株蔽天遮日的古银杏,其中一株树心已腐朽,又在洞腹中生出一株粗大的银杏,母子合一共擎苍天,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寺庙碑文曾记载:“先有禅林后有边(边,指长城),银杏还在禅林前”。这足以证明这十三株银杏历尽苍桑已两千多年。清代遵化州进士史朴到禅林寺巡视时亦留下赞颂诗句:
五峰高峙瑞去深,秦寺云昌历宋金。
代出名僧存梵塔,名殊常寺号禅林。
岩称虎啸驯何迹,石出鸡鸣叩有音。
古柏高枝银杏实,几千年物到而今。
8.陈全国
8-1:山东省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大殿前的一株古银杏,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树”。公元1654年(清顺治甲午年),宫守陈全国在银杏树下立碑志铭,诗曰:
大树龙盘会鲁侯,烟去如盖笼浮丘。
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此层层螺髻头。
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分流。
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
8-2:陈全国看了浮来山定林寺的古银杏后,说此树“盖至今已三千余年”并赋诗曰:
蓦看银杏树参天,阅尽沧桑不计年。
汉柏秦松皆后辈,根蟠古佛未生前。
9、遐迩闻名的四川省灌县青城山天师洞轩辕旁的古银杏,据传为东汉道人张道陵手植,仰首目测,高达数十米;拉手合抱,足有五围。树姿雄奇,枝叶婆娑。树旁有一古碑,上面刻着:
状如虬怒 势如蠖曲
姿如凤舞 气如龙蟠
垂乳欲滴 状若玉笋
苍翠四荫 雅若图卷
10.乾隆
北京西山大觉寺无量寿佛殿前,有二株辽代栽植的古银杏,比潭柘寺的“帝玉树”还高出一截,巨冠参天,荫布满院,人称“银杏王”。乾隆皇帝到此巡视时,曾为它的雄姿题诗:《银杏王》
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枝孙绿荫肥。
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11、苏轼
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
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
12、七言律诗 吴 宽
错落朱提数百枚,洞庭秋色满盘堆。
霜余乱摘连柑子,雪里同煨有芋魁。
不用盛囊书后写,料非钻核意无猜。
却愁佳惠终难继,乞与山中几树栽。
13、《咏银杏》 张无尽(北宋)
鸭脚半熟色犹青, 纱囊驰寄江陵城。
城中朱门韩林宅, 清风明月吹帘笙。
玉纤雪腕白相照, 烂银破壳玻璃明。
14、《打银杏》 骆崇泉
屋前有棵银杏树,屋后有棵翠竹林。
屋后采来一枝竹,屋前树上打银杏。
手中翠竹轻轻摇,银杏树下遍地金。
屋前有棵摇钱树,屋后有片聚宝林,
屋后编成大竹框,屋前树下装笑声。
手中竹筐沉甸甸,银杏树下喜盈盈。
15、三官庙古诗
出门无所见,满目银杏园。
风动白果雨,雁鸣金沙滩。
16、歌德《二裂银杏叶》
生着这种叶子的树木
从东方移进我的园庭;
它给你一个秘密启示,
耐人寻味,令识者振奋。
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
在自己体内一分为二?
还是两个生命合在一起,
被我们看成了一体?
也许我已找到正确答案,
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你难道不感觉在我诗中,
我既是我,又是你和我?
五、郭沫若 《银杏》
银杏——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吉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范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搓桓的枝干挺拔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诗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 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本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 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一 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寂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 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 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钡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摘自: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九日重庆《新华日报》
(一)咏银杏顺口溜
1、仙客仿陋室铭咏银杏树5711C-1
银杏奇特,落叶乔木。
树干挺拔,参天大树。
叶似鸭脚,一树浓郁。
四月花盛开,柔荑绿花序。
圆果青转黄,十月果成熟。
叶到深秋时,黄色出。
有如画之景色,有赏心之悦目。
果实营养好,入药多用途。
仙客曰:极好植物。
2、仙客仿临江仙咏银杏5711C-2
孑遗植物多绝迹,存活极有价值。
古老银杏世间稀,几亿年前在,人称活化石。
此树别名公孙树,四十年后结实。
爷爷栽种孙子食,树中老寿星,代代都受益。
3、植物活化石——150711C
银杏树古老,孑遗植物少。
号称活化石,出身亿年早。
4、【每日植物观赏按语——银杏5711】
银杏出生非常早,几亿年前就不少。
孓遗植物多绝迹,唯有银杏还可找。
六千年前古树在,十三个人才合抱。
定林寺内大银杏,至今仍见枝叶茂。
5、【仙客咏植物活化石5712C】
银杏人称活化石,当作国树更合适。
贵阳福泉银杏王,载入上海吉尼斯。
树龄已达六千年,树围超过十六米。
屡遭雷击和火烧,树干中空仍不死。
孓遗植物绝迹多,此树犹在是奇迹。
6、【孓遗植物银杏在——银杏5711C】
银杏出生非常早,几亿年前就不少。
孓遗植物多绝迹,唯有银杏还可找。
六千年前古树在,十三个人才合抱。
定林寺内大银杏,至今仍见枝叶茂。
7、对为人民服务网站《银杏树[请您欣赏]》评论
7-1 仙客仿调笑令评银杏之一20120202
银杏,银杏,生存极有耐性。
商朝就有种植,公种而孙得食。
食得,食得,药用价值独特。
7-2 仙客仿调笑令评银杏之二20120202
银杏,银杏,真正万岁长命。
四千多年历史,健在定林古寺。
寺古,寺古,比树相形见绌。
8、银杏文化发微按语why5712C
银杏树也许你见过不少,植物活化石你可曾知道?
孓遗植物大多绝迹难找,唯有银杏六千多年不倒。
堪称植物王,长寿永不老。更宜做国树,精神应永葆。
银杏名字真不少,历史演变几人晓?
植物文化积累多,看看古人怎么叫。
话说一大堆,看看就明了。
(二)咏《张松银杏》顺口溜
1、仙客仿陋室铭咏《张松银杏》5711C
三国时代,西川张松。
亲手所植,一颗银杏。
历尽千年,郁郁葱葱。
原植三圣寺,文化很厚重。
五十多年前,都江堰移种。
树高两丈余,非高耸。
树下两干合并,状如两腿之形。
树如鹤踏地,垂乳满枝生。
仙客曰:美哉造型。
2、银杏垂乳奇观5711C
离堆古园树奇秀,张松银杏千年久。
造型奇特如鹤形,垂乳满枝景独有。
3、张松银杏发微刊头语20150711C
张松银杏,奇特造型。树下基部,两干合并。
树冠如鹤,舒展空中。 垂乳无数,枝条密生。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游客观赏,称赞不停。
4、【每日赏花——张松银杏按语5711why】
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里。
古树古桩多,张松银杏奇。
历史千年久,文化底蕴积。
一树垂乳生,基干合一体。
5、对禾源《真奇,此树定是慈树》的答复why5711p
一树一菩提,普度众生及。
慈悲为怀者,造型就稀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