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风草,植株多矮小。基生莲座叶形好,不被刮风吹倒。花葶都比叶高,头状花如蓬蒿。入秋花开黄色,花叶景观俱娇。【仙客仿清平乐咏大吴风草579C】
大吴风草
大吴风草,别名:八角乌、活血莲、金钵盂、独角莲、一叶莲、大马蹄香、大马蹄,拉丁文名:Farfugiumjaponicum(L.f.)Kitam。菊科大吴风草属,多年生葶状草本,先端圆,全缘或有小齿或掌状浅裂,基部弯缺宽,两面幼时被灰白色柔毛,后无毛。叶柄长15-25厘米,幼时密被淡黄色柔毛,后多脱落,基部短鞘,抱茎,鞘内被密毛。舌片长圆形或匙状长圆形,花药基部有尾,冠毛白色与花冠等长。瘦果圆柱形,长达7毫米,有纵肋,被成行短毛。头状花序组成松散复伞状,舌状花10-12枚,黄色,晚秋开花。花期8—12月,有消肿散结之效。治咳嗽、便血。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林下,山谷及草丛。分布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台湾。
中文学名:大吴风草
别 称:八角乌、活血莲、金缽盂、独角莲、一叶莲、大马蹄香、大马蹄
菊科大吴风草属
分布区域:中国、日本和朝鲜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葶状草本。根茎粗壮,直径达1.2厘米。花葶高达70厘米,幼时被密的淡黄色柔毛,后多少脱毛,基部直径5-6毫米,被极密的柔毛。
叶: 基生叶莲座状,肾形,长9-13厘米,宽11-22厘米,先端圆,全缘或有小齿或掌状浅裂,基部弯缺宽,两面幼时被灰白色柔毛,后无毛;叶柄长15-25厘米,幼时密被淡黄色柔毛,后多脱落,基部短鞘,抱茎,鞘内被密毛;茎生叶1-3,苞叶状,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2厘米。
花: 花葶高达70厘米,幼时密被淡黄色柔毛,后多少脱落,基部被极密柔毛。头状花序辐射状,2-7,排成伞房状花总苞钟形或宽陀螺形,长1.2-1.5厘米,长1.5-2.2厘米,管部长6-9毫米。管状花多数,长1-1.2厘米,管部长约6毫米;花药基部有尾;冠毛白色与花冠等长。
果: 瘦果圆柱形,长达7毫米,有纵肋,被成行短毛。
2、生长习性
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林下,山谷及草丛。喜半阴和湿润环境;耐寒,在江南地区能露地越冬;害怕阳光直射。
3、 分布情况
产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林下,山谷及草丛。也栽培于国内外的一些植物园中和家庭中。在日本常见,野生或栽培。
4、 主要价值
4-1 入药价值
【异名】莲蓬草(《福建民间草药》),橐吾 、独脚莲(《质问本草》),荷叶术、荷叶三七、岩红、独足莲、铁铜盘、野金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基原】为菊科植物大吴风草的全草
【采集】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药材】干燥的根茎形状不规则,外表褐色,质坚硬,富含纤维,叶自根茎顶端丛生,叶柄基部有黄褐色长柔毛,干燥叶柄呈褐色,密被绵毛,叶片多皱缩,色棕绿,有毛,质脆易碎。
【性味】
①《福建民间草药》:“辛,温,无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凉,味苦。”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肿,疔疮,瘰疬,跌打损伤。
①《质问本草》:“用叶敷无名肿毒,加盐数粒,或米醋少许,捣烂敷之。”
②《福建民间草药》:“消痈散结,除痰化郁。”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选方】
①治感冒、流感:大吴风草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咽喉炎、扁桃体炎:大吴风草根二至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妇人乳痈初起:独角莲鲜草洗净,加红糖,共捣烂,加热敷贴。(《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疔疮溃疡:独角莲鲜全叶,用银针密密刺孔,以米汤或开水泡软,敷贴疮口,日换二至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瘰疬:独角莲鲜根二至三两,或加夏枯草一两,酌加黄酒和水各半,煎取半碗。饭后服,日两次。或取叶炒鸡蛋服。(《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跌打损伤:鲜大吴风草根捣烂敷伤处;或根二至三钱切片嚼碎,黄酒冲服,一日二次,重创者连服八、九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4-2 观赏价值
针对其自然特性,多将其种植于路边林下,与麦冬、兰花、三七等共同营造林下景观,秋季花开一片金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