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月仙客顺口溜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06

[转载]【原创】古代幽默诗词故事赏析【22】

$
0
0

古代幽默诗词故事赏析

逸  梅

  本博连载的《古代幽默诗词选载》内容大多出自由梁申威编著的《笑诗广记》及由马春阳、顾桐山编著的《奇对怪诗笑话故事》,其中,本博主根据史实对原作中诸多谬误之处进行了修正或增删,并加入了本博主的看法,故亦可作为二次创作,不当之处,欢迎各位博友指正。

【二十二】

   【接上期】

满面文章

李文固是明末清初嘉应州(今广东梅县)的才子。相传清兵南下迫近广东时,他叔父想弃官投降,便利用酒宴上行令的形式,故意将杜牧《清明》的诗句念错:

清明时节两纷纷。

其叔父纠正说:“应该是‘雨纷纷’”,李文固意味深长地说,“值此‘清’、‘明’之际,应该是‘两纷纷’啊!叔父,你该‘尽盅’了!”故意将“清”、“明”分开,别解为“清朝”和“明朝”,将“尽忠”别解为“尽盅”,别有深意,自然充满讥讽之意。

顺治年间,有位姓严的学台道嘉应州任主考,此人为麻脸,蓄着两绺胡子。李文固本不愿任清廷之官,但又不愿放弃考试机会,于是在试卷上题诗一首:

看君满面是文章,带点连圈不做行。

如果处于深谷里,黄蜂误认是家乡。

同时在卷末写道:“伐南山之竹,钓北海之鳌,非鲤也,非鲫也,毕泼声,其‘鰋’乎?”“鰋”字原为左“鱼”右“严”,因搜狗输入法及新华字典查不到,故姑且输入为“鰋”字。以“鰋”谐音“严”,另以“鰋”之须暗指严学台之胡须。严学台看后大怒,李文固当然落选。但他从此更加放浪佯狂,常常对社会上的不平予以冷嘲热讽,因此官场讥其不识时务。

注:原诗不合格律,今依格律改之。

可敢洗澡

吴三桂,明末任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驻防山海关。李自成克北京,他引清兵入关,受封为平西王。又为清兵先驱,镇压川、陕等地义军,后进入云贵地区,杀了永历帝,镇守云贵,手握重兵,形成割据势力,自称周王。

吴三桂因“诛求杀戮,草菅人命,惧天降罚,乃遁于佛屠老子之教,斩山以为窟,笼金以为像”,修建庙宇而欺天邀神。

据《清稗类钞》载,吴三桂修建一所寺庙后,曾大摆酒宴,招待群僚。席间,一时兴起,要众人以山门之内四大天王为题吟诗助兴。

在场的大多是善于迎奉的官员,他们多以天王喻吴三桂,进行肉麻的吹捧。只有一位按察使为人正直,早对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今日得此机会,便作诗以讽:

金刚本是一团泥,张牙舞爪把人欺。

人说你是硬汉子,可敢同我洗澡去?

诗作虽然谈不上什么艺术水平,但将吴三桂那种色厉内荏的本色刻画得可谓入木三分。

夷齐改节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针对当时阶级关系和民族矛盾的某些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笼络收买政策。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开设博学宏词科,通过扩充科举录取名额,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到政权中来,以为己所用。

针对那些曾自命为大明遗老孤臣的文士心有所动,准备求取功名效力清王朝一事,有人写诗讥讽道:

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

家里安排新翠顶,腹中打点旧文章。

当年深自惭周粟,今日翻思吃国粮。

非是一朝忽改节,西山薇蕨已精光。

“夷齐”,即伯夷、叔齐,两人为商末孤竹君之子,曾投奔周,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度日,遂饿死。此诗借夷齐之事,讥讽那些自诩为明朝孤忠者,今又效忠于清朝。“西山薇蕨已精光”,意为西山的“薇蕨”已被夷齐吃光,言外之意外现在已经没有像夷齐那种志士了。

“伯夷”、“叔齐”可谓是有志之人,宁肯饿死也不为周朝效力,但现在的官场,不论是清正廉明还是昏庸贪腐,都是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即便是伯夷叔齐不识时务,但气节仍在,而如今呢,有多少人还有这种气节?

剃头整人

顺治二年,清世祖采纳降臣孙之獬的提议,下令:“文武军民剃发,不从者治以军法。”剃发,本是流行于满族的习俗。清廷强令汉人及其他民族的少数民族男子一律剃头,百姓甚为不满,纷起抗争。有人还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一首《剃头诗》:

闻到头堪剃,无人不剃头。有头皆可剃,无剃不成头。

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世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在悲壮的反剃头斗争中,山东淄川的起义农民,将在家中省亲的孙之獬活捉,宣布其献媚求宠、首倡汉族男子剃发、残害同胞的累累罪行,然后斩首市曹,正应了“世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之说。

1974年,蒙冤入狱的夏衍,出于对四人帮迫害有识之士的义愤,仿效《剃头诗》,作了一首《整人诗》:

闻到人该整,而今尽整人。有人皆可整,无整不成人。

整自由他整,人还是我人。世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

历史证明了夏衍所言极是。


两三杯水做波涛

张玉书,字素存,清代江苏丹徒人,顺治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有“太平宰相”及“一代大手笔”之称。

据《清稗类钞》载,一日,张玉书身穿粗布衣衫外出散步,闻听远处传来阵阵鼓乐,便循声而去。见一户人家正为老人祝寿。门上贴有某太守所写贺寿之联,便上前仔细端详。谁知该家主人极为势利,见来人衣着简朴,两手空空,便打心里不高兴,呵斥道:“你是何人?在此做什么?”张玉书回答道:“吾乃诗翁,在此读联。”对方有些怀疑,拿过家仆手里的“水吊子”,鄙夷地说:“既是诗翁,那就以此为题,作首诗看看!”

张玉书微微一笑,脱口而出:

腰圆腹扁土沙包,才上红炉气便豪。

小物不堪成大器,两三杯水作波涛。

该家主人听了甚感羞愧,正要发作,张玉书的下人来找他,口称张大人。该主人这才知道自己瞎眼,面前的“诗翁”竟然是当朝大名鼎鼎的一代才子、户部尚书,其“气”不再“豪”,倒地便拜,连声称罪。

 集句解嘲

张学曾,字尔唯,号约庵,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书画家,顺治十一年官苏州知府。

据《郎潜纪闻初笔》载,张学曾欲赴苏州上任时,好友孙承泽、龚孝升、曹秋岳三人,在京师设宴为他饯行,并各自携带着所藏书画名籍,相互赏玩。

席间,张学曾也将自己珍藏的名家书画拿出,其中长幅《长江万里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江参的作品,气势磅礴,魄力雄伟。众人传观此画,赞叹不已,戏称当将此画裁成四段,大家分而有之。

张学曾未听出友人所说是戏言,信以为真,一时极为尴尬。

孙承泽见状,顺口集古人诗句戏之云:

剪取吴淞半江水,恼乱苏州刺史肠。

第一句出自杜甫《戏山水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第二句出自刘禹锡《赠李司空妓》。集引自然,切人切事,众人闻之绝倒。

铁面糟团

秦世祯,广东广宁人,清顺治年间由贡生除知文安县,后奉旨巡抚江南,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加之他清廉正直,弹劾官员不避权贵,时人誉其为“铁面”。

接替秦世祯之职的李成绍,则是一个典型的庸官。他到任之后,只知吃喝玩乐,整日沉湎于花天酒地之中,不问政事,致使吏治打乱,贪腐成风,因而当地百姓对他十分反感,特送一绰号叫“糟团”,即一团“酒糟”,或“一团糟”之意。

一个是为人敬重的“铁面”,一个是令人厌恶的“糟团”,针对品格、政绩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有人将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戏改为:

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

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日日醉春风。

可谓辛辣刺骨。而现在某些地方或部门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如此?

                                                           【待  续】

 以上图片转自莲心露珠博客    鸣谢原作者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0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