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清月仙客顺口溜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06

[转载]屌丝女神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0
0



最新:柴静回应被称"当代林徽因":无所谓 不在意

女神一词最早诞生神话故事中,也就是指女性神仙。但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近年来,网友用这个词形容自己的女性偶像,它才逐渐红火起来。但当女神逐渐从屌丝的调侃、宅男的硬盘中到公众层面时,女神情结从生理需求上升到精神需要的时候,一切就没那么简单了。
  柴静,被奉为“公知女神”的记者,便注定有此一劫:一面新书热卖到断市,一面私生活被扒得体无完肤,不齿者更送外号“柴徽因、拆姐”。总有人热衷把普通人YY成女神,再用女神的标准把她们骂下来。

 

女人=女神?

何为“女神情结”?所有经历过“少年维特烦恼”的男人都明白:喜欢一个女人,就把她想象得无比完美、无比纯洁,她就是你心中的女神,是高不可攀的。一个男人,在自己的“女神”面前,潜意识地会丧失自信,会变得比平时愚蠢,甚至连原则这么重要的事儿都抛弃了。

女神演化史:从人间四月天到硬盘余温,渗透男人身心

近年来,两岸三地女神风起云涌,所指的早已不仅仅是貌美如花、身材火爆的女明星。女神已经演变为男人们对于喜欢、热衷的魅力女性的爱称,比如公知们的首席女神——柴静。

屌丝女神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屌丝的逆袭梦

女神的标准是相对于屌丝而定的,没有屌丝就没有女神。

微博上每个长的稍微过得去的女人,留言板里都有一个男屌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24小时不间断的问候请安。第一时间去回复她的每一条微博,都是些毫无营养的“早点睡”“少喝点”之类的话。

林徽因可谓近代女神鼻祖

在众多热爱林徽因的人们心中,林徽因仿佛就是一位骄傲的女神,她圣洁、美丽又富有才气,既是文学家又是建筑家,几乎成了完美女人的化身。她的爱造就了作为诗人的徐志摩,亦成了维新派首领梁启超大公子梁思成的缪斯。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未娶。梁思成的第二任夫人林沫在《梁思成、林徽因及我》一书中也回忆到“林徽因是女神”。[详细]

心中无码,朗朗乾坤:德艺双馨的苍老师是宅男当之无愧的女神

身高155cm、体重45公斤的苍井空及其AV,填充了宅男们势单力薄的青春。正是她的精湛表演,取代了鸡肋般的生物教科书,帮助一代人完成最起码的性启蒙教育。

苍井空将情感投入到AV上,而中国网男又将情感投入到苍井空身上,女神就这样诞生了。

丰胸和大腿之外,公知们还需要人间四月天般的精神慰藉

要想做公知的女神,光有丰胸和美腿满足生理上的需求是不够的。还要有配得上公知的睿智才情。剑桥大学讲师、哈佛大学博士后,著有《民主的细节》的刘瑜就被公知们供奉为“民主女神”。

央视女主播柴静是有一席之地的。她不算漂亮,但采访得好,娓娓道来,充满感情之余又能一针见血,不论多大牌或多卑微的受访者面对她都能侃侃而谈,不像时下流行的女主持人可劲儿地卖弄丰胸和美腿。

女神的粉丝们总是感慨,在这个疯癫的时代中,守护新闻,守护职业,守护职业的理想与信念,尤其在中央电视台那样的环境中,是有多么地艰难,多么地困苦。甚至想要凑钱,为她买一套房子,以慰劳她独自一人在外打拼的辛苦。

阳光下的红毯:女神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德艺双馨”的苍老师 女神的出炉,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民间粉丝的力量。

提起日本的AV女优,苍井空不是最漂亮的,身材也不是最好的,但却是中国宅男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女神。许多网男将苍井空封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何来德?苍井空在玉树地震后,在她的博客上用日文呼吁她的日本粉丝向玉树灾区揖款。何来艺?苍井空的作品比起武藤兰等,技术上并无显著突破,而因其对工作的投入之激情,多了一股自然清新之风,以别于流行的靡丽风格。

不食人间烟火加深了身上的神圣光芒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微博上,柴静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要“失踪”一次,甚至于很多人因此给了柴静“共和国良心”的称号。这些都与柴静本人无关,但是舆论的效应不可避免的将柴静一步步神话。

当然,柴静有意无意之间在媒体上表现出来的形象也让公众相信她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公知女神。在2012年一直有一个很火的传闻,称“柴静在北京十多年没买房,都是在租房”,而柴静本人无论是在博客上还是接受媒体访问中都没有否认这个事实。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女神的光圈。 [详细]

戴上围巾穿着永远的黑蓝灰,你就是文艺女神


文艺围巾范在网络上似乎是个雌性动物都能成为女神。微博上总有一些屌丝想深沉地表示全方位关怀却装逼未果地搭一些无力的话,有另外一些疑似女神在下面互相表达爱意。如果满足了这两点,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获得了女神的初步认证。

如果你能为了老男人对大学女生的审美而不戴围巾不出门,永远棉麻制品永远黑蓝灰,和人交流时,充满了大段大段极具文学性和抽象感的段落。那么你就是更高一级的文艺女神了。

背后都有一个高富帅:你看见岁月静好他看见豪迈拼酒

女神,在屌丝看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是,女神毕竟不是真神,总有食人间烟火的时候,只不过这样的时刻只有高富帅看得到。柴静的新书《看见》举行签售会的时候,她的“娘家人”也来到现场,捧场助阵。他们都是知名文化人。“她不啰嗦、不事儿妈,敢跟我们众老男拼酒,而且是白酒。”说这话的,是著名的出版人杨葵。 [详细]

总有人热衷把普通人YY成女神,再用女神标准把她们骂下来

私生活一直是把女神拉下神坛的工具

40年代的英国女演员费雯丽,在2010年的一本书中被披露,她对性需索无度,曾在洛杉矶男妓院找货色,消息人士说:“她专挑口风紧的男妓。”令无数人大呼女神形象破灭。

柴静,现获封“当代林徽因”。比如,林徽因,曾经的纯真多情,也被从旧电报里扒出来的岁月深处的隐秘往事重新界定。从圣女到荡妇,从文明到野蛮,有时,到很多人那里就是混沌不清,一触就乱。刘瑜也被八卦出已经和《送你一颗子弹》里写到的理工男蚊米离婚,转而投向《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作者周濂的怀抱,据说两人因对方而重组家庭。

戳穿女神的面目成了追捧后的又一场狂欢

人们,仿佛热爱完美。但实际上,人们内心也有嫉恨完美的一面,甚至当人看到白雪的时候,都有踏上一脚的冲动。

一篇娱乐周刊的报道开启了潘多拉之盒,引发互联网八卦热潮,报道中引而不发的那句“在央视也有一定人脉”,为八卦者撬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公知女神柴静瞬间变得愚蠢不堪而又野心勃勃。她肆意破坏别人家庭,她明明道德有亏,又习惯性装出“圣洁”姿态媚视烟行。甚至连同她的长相,亦一步步成为可怀疑的地方:为什么当年的胖妞变成今天的瘦瘦的知性女神?她究竟有没有整过容?!

结语

男人面对喜欢的女子总要把她想像成完美无瑕,无比纯洁神圣而不可侵犯。如同男人们的处女情结一样,他们内心无比渴望一个完美的神在,所以女人们就被女神了。正如维护柴静的人们,这些维护和担待,并不是在维护柴静这个人本身,而是在维护一份“纯洁”的印象。

你看了《人间四月天》,你知道徐志摩爱过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但你真正感兴趣的不是张也不是陆,而是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你会说林最漂亮,学历最高,等等。都不对。告诉你吧,这是因为徐跟林没有结婚,若是结了婚,林徽因成了徐太太,你就没那么大的兴趣了。

在这上头,成功往往意味着平庸。受了那么大的挫折也没有爱成,有情人难成眷属,你为他们感到惋惜,甚至愤愤不平,你想这想那,说不定还想到自己,虽然什么但是什么,这样的句子顷刻间你就能造出十个八个。

  不必责怪《人间四月天》。它是一部电视剧,它是一个浪漫故事,它能撩起你这么大的兴趣,就是它最大的功德。

  你不能跟它再要什么。让你,还有和你一样的人感兴趣,也就行了。要是都按历史的真实来拍,别说编剧不一定知道,就是知道,他也不敢,——谁能拍得了,拍下叫谁看?

  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相爱到底有多深,你想知道的是这些。

  且听我依据史料细说根由。

  在伦敦,父女两人同时与徐志摩谈恋爱

  林徽因的父亲是林长民,字宗孟,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入段祺瑞内阁任司法部长,三个月后辞职赴日本考察。1920年春携女儿林徽因赴英国,身份是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其时林长民44岁,林徽因16岁。同年10月,徐志摩从美国来到伦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

  徐志摩和林家父女的相识,是在国际联盟的一次讲演会上。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混了半年,正感到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狄更生先生……第一次见着他是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说,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里吃茶,有他。这是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说法。林徽因《忆志摩》文中说,她初次遇见徐,是在徐初次认识狄更生先生的那次会见中。

  志摩记错了,没有半年,到伦敦两个月就认识了林家父女,且很快便向林徽因发起了爱的攻势。有林长民的信可证: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了。信末附言徽徽问候

  一个是留学三年的青年男子,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妙龄女郎,志摩的用情之烈不难想象,而徽因的惶恐失措也在情理之中。好在林长民是个豁达大度的人,不光不责怪反而给以解说。

  很快张幼仪来到伦敦,徐志摩通过狄更生的关系,取得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特别生的资格,携妻搬到离剑桥六英里的沙士顿乡下住家。这期间志摩和徽因一直保持通信联系。张幼仪在《小脚与西服》一书中对她的侄孙女张邦梅说:

  几年以后,我才从郭君那儿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住在伦敦的女朋友联络。他们用理发店对街的杂货铺当他的地址,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所以徐志摩和他女朋友至少每天都可以鱼雁往返。他们信里写的是英文,目的就在预防我碰巧发现那些信件,不过我从没发现过就是了。

  对于张幼仪来说,她尽可以这样怀疑,也有几分是事实,但要说全是事实,即志摩每天等的都是林徽因的信,就不对了。

  肯定有徽因的信。1927年林徽因在美国上学,正好胡适也去了美国,315日给胡的信中说: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澈的明白了,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这些话,不光说明他们当年确实通信,也说明了他们当时各自的状态。

  志摩热烈追求是不用说了,徽因这边兴奋或许是有的,没有很当真也是真的。否则不会几年之后才真真透澈的明白了

  再一个证据是,志摩一死,存在凌叔华那儿的八宝箱,也叫文字因缘箱,里面放的是志摩的日记和手稿,其中有《康桥日记》,立即成了林徽因务必得之的对象。她的理由是,我只是要读读那日记,给我是种满足,好奇心满足,回味这古怪的世事,纪念老朋友而已。1932年农历正月初一给胡适的信)凌叔华退给她的日记中少几页,为此还和凌怄了好一阵子的气。

  同时还有林长民的信,两人也是谈恋爱。19251224日林长民死于郭松龄之役,第二年26日,志摩在自己编的《晨报副刊》上刊出林的《一封情书》,加了按语说:分明是写给他情人的,怎么会给我呢?我的答话是我就是他的情人。听我说这段逸话。四年前我在康桥时,宗孟在伦敦,有一次我们说着玩,商量彼此装假通情书,我们设想一个情节,我算是女的,一个有夫之妇,他装男的,也是有妇之夫,在这双方不自由的境遇下彼此虚设的讲恋爱。

  于此可知在沙士顿,志摩每天去杂货铺取的信,更多的该是林长民来的情书。

  从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中,也可以看出她的矜持,年龄小是一个因素,出身名门是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忽略,那就是,她不是嫡出,而是庶出。林长民有两个小老婆,林徽因是第一个小老婆的长女。这种身世的女子,一般来说,更要自尊自重,否则闲话就多了。

  在北京,情人不愿受干扰

  192110月林徽因随父回国。192210月徐志摩回国,在南方稍事盘桓,12月初来到北京。

  志摩所以匆匆回国,肯定是知道林徽因许配给梁思成了。他离开伦敦回国,原意还要回来的,这从他的名诗《康桥再见吧》中可以看得出来。设如我星明有福,素愿竟酬,/则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实现/年来梦境缠绕的销魂踪迹,/散香柔韵节,增媚河上风流。

  莫非说一起来伦敦留学,是徽因给志摩的许诺?

  然而一到北京,他就知道事情不是那简单的了。先是梁启超给他来了一封长信(梁在上海),劝他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然如捕风,然先已予多人以无量之苦痛。这话虽是替张家说的,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亲身感受,毕竟是他的儿子将要娶徽因为妻啊。

  梁还感叹: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若尔尔者!

  如果梁启超不打算娶徽因作自己的儿媳,毫无疑问,这些话都是掷地作金石之声的醒世良言,任谁听了都会感激涕零,迷途知返,然而一加上这个背景,这些话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让人觉得可怜兮兮了。

  纵然是老师,徐志摩也不会买这个帐,他会怎样回答,也就不难想象了。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等于说那么咱们就较量一下吧。

  这封信几乎是他到北京的当天收到的。这时还没有见上林徽因,待见过林徽因,他就没有这么大的自信了。林在培华中学读书,自然是不好去找的。林家住在景山后街一处称作雪池的院子里。那儿是能去的,可是徽因常常不在。她与梁思成的恋爱关系已相当稳固了,余暇时间两个人常在一起谈情说爱。

  有一个小故事,颇能说明志摩的执著与尴尬。

  梁启超是松坡图书馆的馆长。松坡图书馆有两处院子,一处在西单附近的石虎胡同七号,一处在北海公园里的快雪堂。快雪堂是一处幽静高雅院落,星期天不对外开放,梁思成因关系特殊备有钥匙可以自由出入,便约了林徽因来此相聚。徐志摩找林徽因也会找到这儿。他是梁启超的弟子,又是林长民的朋友,就是梁思成在,来找林徽因也不能说有什么不对。去的次数多了,自然引起梁思成的反感,梁便在门上贴一纸条,大书:

  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

  志摩见了,只得怏怏而去。(梁实秋《赛珍珠与徐志摩》)

  就算一种恶作剧吧,怕也不是梁思成背着林徽因写的吧。

  1924年四五月间,泰戈尔访华期间,给了徐林接触的机会,一起接待进出会场,又一起演出英文戏剧,又恢复了昔日的情感。520日,泰戈尔一行离开北京去太原,徐志摩陪同前往。车站上,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里面。车快开动了,徐志摩正在写一封给林徽因的信,尚未写完,车已蠕动,徐志摩要冲过去递给车下的林徽因,泰戈尔的秘书恩厚之见他太伤感,一把抢了过来替他藏起。后来志摩再没提起此事,恩厚之就把此保存起来带回英国。直到70年代,梁锡华去访问,让梁看了原件。信里写的是: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只是昏沉沉的,开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从这封信上,可以看出,大前天晚上,他俩是在一起的。就是这次会面,林徽因向志摩摊了牌,说她马上就要随梁思成去美国留学了,她不可能做他的妻子,他们必须离别

  林徽因到了美国后,才咀嚼出志摩对她的真情的滋味而倍加珍惜。在1927315日给胡适的那封信中,她说: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着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

  19288月林徽因回国,与梁思成一起受聘为东北大学教授。1931年初,徐志摩闻知林病重,曾专程去沈阳看望。这年春季开学后,志摩来到北平任北大教授,林徽因病重回到北京疗养,两人的接触又多了,加之志摩与小曼感情不睦,两人的又时常走动,颇有旧情复萌的趋势。对这一段的感情,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的看法是:

  我一直替徐想,他在1931年飞机坠毁中失事身亡,对他来说是件好事,若多活几年对他来说更是个悲剧,和陆小曼肯定过不下去。若同陆离婚,徐从感情上肯定要回到林这里,将来就搅不清楚,大家都将会很难办的。

  林也很心疼他,不忍心伤害他,徐又陷得很深。因而我一直觉得,徐的生命突然结束,也算是上天的安排。

  当晚辈的说这样的话,实在太不应该了。为了自己的家声,竟说他人烧死是好事,不像个有文化的人说的话。这是《人间四月天》播出后,梁从诫先生回答《文艺报》记者时说的。登在本年56日该报四版上。不看这些话,我还不知道1931年在北平,徐林感情已发展到这样危险的地步。

八宝箱事件发生后,对与徐志摩的情感,林徽因就一点也不隐讳了。1932年农历正月初一给胡适的信中说:

  我永是,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我觉得这桩事人事方面看来真不幸,从精神方面看来这桩事或为造成志摩成为诗人的原因,而也给我不少人格上知识上磨炼修养的帮助。志摩inaway(从某方面)不悔他有这么一段痛苦的历史,我觉得我的一生至少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Stiamulant(激励)在我生命中,或恨,或怒,或Happy(幸运)或Sorry(遗憾),或难过,或苦痛,我也不悔的,我也不Proud(得意的)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

  有恋情吗?肯定有。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肯定不是单纯的友谊。感叹这桩事人事方面看来真不幸,等于是感叹有情人没有成了眷属。

  多深?够深的了。是造成志摩成为诗人的原因,也是给她人格上知识上磨炼修养的帮助。志摩已变成一种激励在她的生命中,使她变成倔强,她绝不因此而惭愧。对于一个有丈夫有孩子的女人来说,还能让她说什么,怎么说?

  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有那个回音

  再看徐志摩去世后,林徽因的种种表现。

  志摩死后,梁思成去了济南,从出事地点捡了一块飞机的残片,直到去世她都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这是她对志摩的真挚,是她胸怀的坦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她对世俗社会的一种蔑视。

  19341119日,林徽因和梁思成去南方考察路过硖石(志摩故乡),停车的几分钟里,她下了车,在昏沉的夜色里,独自站在车门外,凝望着幽黯的站台,默默的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的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林徽因《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就是这次,回到上海之后,跟赵渊如(深)、陈直生(植)、陈从周见了面,竟日盘桓,她总是谈笑风生,滔滔不绝,一次突然哑口无声,陈直生问:你怎么不讲啦?林徽因突兀地说:你以为我乃女人,总是说个不停吗?

  陈从周当时就感到,这是林刚刚经过志摩家乡与志摩埋骨地后,心情不好所致。(陈从周《记徐志摩》)

  1935年志摩忌日,林徽因写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表达她的悼念之情。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写得多么明白。过了几个月,到了夏天,她发表的诗作《别丢掉》,才是她坦诚的心声。全诗为——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势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那真!

  一样的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诗中在松林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都不可能是别的意象。回音二字,直可说是徽因的谐音(林原来就叫徽音)。

  不管怎么说,都得承认,林徽因是对徐志摩有真情的,是深爱着诗人的。

  顺便说说她和金岳霖的事几乎都知道,哲学家金岳霖,因为爱恋林徽因而终身不娶,从青年到晚年,几乎是逐林而居,梁家住在哪儿,他也前院后院的住在哪儿。

  若金爱着林而不作任何表示,只是住在林家旁边,这也就奇了。若金向林有所表示而林无动于衷,这也就奇了。若梁思成知道金爱着林而不闻不问,这也就奇了。金梁林的学生,都把这种感情神圣化了,说是纤尘不染。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可惜都不是。神仙也得享有人间烟火,才成其为神仙。且看梁思成续弦妻子林洙的记载。

  林洙曾问起金岳霖终身不娶的事,梁思成笑了笑说:

  我们住在东总布胡同的时候,老金就住在我们家的后院,但另有旁门出入。可能是1931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她和我谈话时一点不像妻子对丈夫谈话,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听到这事我半天说不出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紧紧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也凝固了,连呼吸都困难。但我感谢徽因,她没有把我当一个傻丈夫,她对我是坦白和信任的。我想了一夜该怎办?我问自己,徽因到底和我幸福还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和徽因三个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觉得尽管自己在文学艺术各方面有一定的修养,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学家的头脑,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于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诉徽因。我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老金,祝愿他们永远幸福。我们都哭了。当徽因把我的话告诉老金时,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次谈话以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因为我知道老金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个诚实的人。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我自己在工作上遇到难题也常去请教老金,甚至连我和徽因吵架也常要老金来仲裁,因为他总是那么理性,把我们因为情绪激动而搞糊涂的问题分析得一清二楚。(刘培育主编《金岳霖的回忆和回忆金岳霖》)

  金岳霖能做的,徐志摩就做不到吗?梁从诫先生还是过虑了。

  说了这么多,一点都不损害林徽因的完美动人形象。相反,我倒觉得,正是天生丽质,气韵高雅,加上至情至性,才使林徽因成为本世纪中国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当选理由:柴静说,她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日前,一向低调的她在大连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有人开玩笑说柴静是央视最穷的主持人她至今没有在北京买房,这十多年一直住在原来租的房子里,一室一厅,有书桌,有音乐。对此,柴静不以为然:钱这东西跟能力、跟道德都没多大关系,只要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够生活了,就很好。

  记者问柴静:这些年,你一直住在租的房子,也不买车,是甘于清贫吗?柴静好像不知道怎么答,想了很久,把手里的餐巾纸撕成一片片:我很怕这沦为一个符号化的东西。其实我并不高尚,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财富,并不能给我带来安全感。有时想想,这里面是空的,是不可依靠的。大部分时候,我更看重生命本身,它才是真的,它饱满像果实。而有些东西是空的,我从里面体会不到任何幸福。”“你没有功利心吗?”“我没有""的心,只有""的心。

  柴静的朋友都曾接到邀请柴静出面的饭局、晚会、活动。大家知趣,从不跟柴静提,在电话里推了。作为公众人物,柴静有机会成为有钱人,但至少到现在为止,朋友没看到她接过任何这类活动。

1223日,柴静《看见》签售会在中心书城爆棚,热情的读者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看见》首印五十万册,刷新了出版纪录。为何会如此火爆?柴静热已成为一个现象,进入人们议论的范畴。

  柴静的“娘家哥哥们”也来到深圳,为《看见》捧场助阵。他们都是新闻、出版、电视界的知名文化人,是名震京城的老男人局中的“常委”。在尚书吧,老男人们围坐在四方桌前,品着茶,“闲聊”他们所认识的柴静。

  老男人局中的柴静

  枯燥,不爱玩

  老男人局到现在已有七年了,由趣味相投的新闻、出版界文化人组成。他们大概一个月就吃一次饭,只要有局大家必到,其它事都“靠边站”。他们不讲究吃什么,而在于跟谁吃。只要聚在一起就天文地理文学八卦,无所不聊。读库主编张立宪(老六),《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出版人杨葵(老颓),作家李辉,独立戏剧制作人、编导牟森,都是老男人局的“常委”。偶尔会有几个姑娘飘过,就包括了柴静、王小丫、陈晓楠等。

  柴静是这个局的积极参与者,时常是众老男中就她一个女性,而且还是个美女。“但是我们不太把她当女的看。”杨葵语出惊人后,接着补充道:“因为她不啰嗦、不事儿妈,敢跟我们众老男拼酒,而且是白酒。当然她喝得也不多,也从来没喝高过。因为老男人局从来不劝酒,都是自我把控。”

  说到众老男印象中的柴静,“枯燥,不爱玩”,杨葵蹦出两词,“她喜欢一直追问,不爱空泛地下结论。比如说到某某写的东西不好,她会问为什么不好。因为他太抒情了,她又问:为什么抒情不好。”在有次杨葵的新书发布会上,柴静几个问题都把他给问懵了。“有时候会被问得很烦,但她的这些细致追问也不断帮助促发我的思考。”

  在好友王奇的眼中,柴静人如其名,很安静。她愿意跟你聊天,却很少讲段子,她会陪你喝酒,但在大家都喝趴下的时候,会默默帮你收拾。对于《看见》,王奇最感动的是书中的几个细节,非典时期,柴静只身一人闯进隔离病房,在进入病房之前,她转过头来,向大家微微一笑,这个镜头当时在电视上放了很多遍,这个瘦弱的姑娘身上充满正能量。

  摩羯女柴静

  写书酝酿三年,

  印刷前还在修改

  《看见》是柴静酝酿了三年的成果。在写书前,她最大的顾虑是一个记者在书里写那么多的“我”是否不妥,老六说不在于写的是不是“我”,在于你写的是不是“人”。老男人局给了她很多建议,老六和杨葵还参与了其中的编辑工作。这本书因此被柴静称为是不同的人相互推进完成的结果。

  牟森说,柴静原本并没有想过出书,真正打算动笔,便是在与这些文人朋友的饭局中,被半建议半逼迫:“对于柴静来说,写好台本,把新闻做好播好,她的工作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她自认是个电视人、是个记者,出书这件事原本离她很远。”尽管没有出书的这种打算,但柴静在生活中却是个有心人,作为朋友,牟森对柴静的习惯很了解:“现在记日记的人很少了,柴静算一个。她愿意将经历和感悟变成文字,每次做完一期节目她还会写博客。”

  柴静创作《看见》时,电脑旁边贴着牟森的一封信:“你是要写一本书还是一个集子?如果是一本书,就要有书的结构。”包括牟森在内的很多朋友都认为柴静不能将这本书写成博客的合集,结果让他们看到,柴静非但没有偷懒,反而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她真的给这本书给累惨了。”杨葵一语道出了柴静为此付出的努力。“柴静是个摩羯座,性格特轴,她就是那种关起门来能在里面使劲蹿门的。从表面上看起来,她是那种对答如流,特别场面的人。实际上,柴静在书中花了很大的功夫,这都是我们亲眼目睹的。”在出书前,众老男建议:这本书里要有新东西,不只是之前的博客合集。就在去年夏天,陈晓卿拍了一张照片:柴静的正脸,杨葵的后脑勺。柴静用这张照片在微博上宣告新书就要出版了。可是直到今年11月,这本书就已经要送厂开印前,她还在不断地改,出版社都等急了。“改到后来我们都烦了,就说她‘你要当文豪呀,你一主持人,大家不会对你的文字过多苛求。’”三年来半夜里她就忙活儿一件事:苦逼改稿。待到后来再送到杨葵他们手上的文稿,已经与最初看到的一稿有了天壤之别,前三章甚至是完全重写的。

  作家柴静

  《看见》超越了名人书,

  叙述既文艺范

  也报告文学式

  《看见》首印就五十万册,刷新了新书出版的纪录,深圳签售会一天就签了四千本。有人用“火得一塌糊涂”来形容柴静。对此,做了近20年出版的杨葵认为,名人出书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已经资源枯竭,对出版社来说,柴静是名人出版的好资源。出版社一直在约,她也没答应。直到三四年前才开写。此外,柴静的粉丝都属于买书的群体。等待的过程,就像是饥饿疗法,让这本书到最后出现了“爆发”。

  作家李辉认为,这不单是本电视名主持的书,还给文坛带来了新内容。“柴静是很文艺的人,她的每篇博客文章要单独拿出来看都特别好。超越了一般散文家、小说家。她的语言干净利落,是报告文学般叙述方式。她很少用长句,都是短平快的语句,在电视节奏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

  牟森认为,非典之后,柴静就广受关注。他最早接触柴静的文字是从报纸上,当时他与柴静在同一份报纸上发表专栏,两人的名字经常相距不远,牟森会看看柴静的文章,然后感叹一声:“不错!”他认为,柴静是个计划性很强的人,有记日记、写博客的习惯。每次做完节目,都会写文章。书中的内容跨越了十年,日记、博客就是素材积累。

  记者柴静

  她对自己很用力,所有

  选择就为干好本职工作

  公知、文艺青年、美女、意见领袖……柴静身上有很多头衔,而在杨葵看来,她选择所有的事就是干好本职工作记者,并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一个人十多年认真干好一件事,到最后这件事就会变得丰富有内容。

  牟森也直接用“她就是个记者”来总结。“她是一个将记者这份工作做到出色的人,不愿做意见领袖,甚至不愿用自己的思维影响他人。牟森说,“小柴每次一来‘局’就谈业务,针砭时弊。她是对世界、国家宽容,而对自己较劲的人。有些人也包括我,喝多了就骂骂咧咧的,但小柴从不会这样。小柴确实很用力,但是她用力在自己身上。”

  “的确,柴静在写这本书时,就有种态度在那她对新闻记者的重视度比写作者的身份要高得多。”杨葵认为,这是36岁的年纪应该有的内容,冷静地说尖锐的话。

  李辉认为,这十几年中国媒体是浮躁而高度娱乐化,而柴静作为一个记者则是例外。她继承了1980年代媒体人的精神,有担当,有新闻责任感,她的节目关注人,寻找人情感中最脆弱的地方。在读者对媒体人不满的情况下,柴静等媒体人就会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代言。记者邓妍邵登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0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