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蔹莓,俗叫母猪藤。旷野山谷林下长,茎有卷须攀援生。长势多旺盛。
掌状五片复叶,如同鸡爪排列。又叫五叶藤,遍布江南山野。花萼,花萼,花开淡黄绿色。
乌蔹莓是葡萄科植物乌蔹莓的全草,又名乌蔹草、五叶藤、五爪龙、母猪藤。生于旷野、山谷、林下、路旁。它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尿的功能,可以治疗咽喉肿痛、疖肿、痈疽、疔疮、痢疾、尿血、白浊、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症。
乌蔹莓,别称:乌蔹草、五叶藤、五爪龙、母猪藤。
葡萄科乌蔹莓属,分布区域: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日本、台湾岛及中国大陆。
蔓生草本;茎有卷须,有时有柔毛。掌状复叶,小叶5,很少为3或7,排成鸟足状,中间小叶椭圆状卵形,小叶柄长2—3厘米,两侧小叶渐小,成对着生于同一叶柄上,各小叶有小叶柄;叶总柄长3—5厘米。伞房状聚伞花序腋生或假顶生;花黄绿色;花萼浅杯状,花瓣4,顶端无小角;雄蕊4;花盘桔红色, 4裂。浆果倒卵圆形,成熟时黑色。花期6—7月,果熟期8—9月。
乌蔹莓【异名】拔、茏葛(《尔雅》),龙尾、虎葛(《尔雅》郭璞注),五叶莓(陶弘景),笼草、乌蔹草(《蜀本摹》),五叶藤(《履巉岩本草》),五爪龙草(《医学正传》),赤葛、赤泼藤(《纲目》),五龙草(《本草述》),母猪藤(《草木便方》),五叶茑(《现代实用中药》),血五甲(《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过山龙(《南京民间药草》),母猪藤、五爪藤、鸡丝藤(《中国土农药志》),五爪金龙(《浙江民间草药》),小母猪藤(《四川中药志》),地老鼠、铁散仙、酸甲藤、五甲藤、铁称陀(《湖南药物志》),五将草、过江龙(江西《草药手册》),地五加(《贵州草药》),野葡萄藤、老鸦眼睛藤、老鸦藤、黄眼藤、鲫鱼藤(《上海常用中草药》),止血藤(《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全国中草药汇编》
【出自】
⒈《唐本草》:乌蔹莓,蔓生,叶似白蔹,生平泽。四月、五月采,阴干。
⒉《蜀本草》:《图经》云:乌蔹莓蔓生,茎端五叶,花青白色,俗呼为五叶莓,叶有五梗,子黑,一名乌蔹草。
⒊《纲目》:乌蔹莓,塍堑间甚多,其藤柔而有棱,一枝一须,凡五叶,叶长而光,有疏齿,面青背淡;七、八月结苞成簇,青白色,花大如栗,黄色,四出;结实大如龙葵子,生青熟紫,内有细子;其根白色,大者如指,长一、二尺,捣之多涎滑。
各书论述
⒈陶弘景:捣敷疮肿,蛇虫咬处。
⒉《唐本草》: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捣敷并饮汁。
⒊《履巉岩本草》:治痈疽发背,捣烂罨患处。
⒋《纲目》:凉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疖肿。
⒌《草木便方》:清热解毒,涂疮毒,消结核,九子虚气疡。补益虚损。
⒍《分类草药性》:去风散痰。治五种黄病,母猪风;涂疮毒。
⒎《江苏植药志》:热水泡,熏腿可止痛。
⒏《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瘫痪。
⒐《湖南药物志》:治偏头风,痔疮。
⒑《闽东本草》:治热泻,血痢。
药用信息
【气味】酸、苦、寒、无毒。
【归经】心;肝;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尿。用于咽喉肿痛、疖肿、痈疽、疔疮、痢疾、尿血、白浊、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50克;研末、浸酒或捣汁。外用:捣敷。
【禁忌】本品内服常用量:鲜品15-30克,外用适量。孕妇忌服。
【备注】治咽喉肿痛、乳痈、热疖疮肿及皮肤创伤发炎红肿等症,可单用该品一两,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鸭拓草等同用。对热疖疮痈初起及蛇虫咬伤,可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也可用该品焙干研细,用麻油或凡士林适量,调匀,外敷患处。治小便不畅、尿中带血、尿道涩痛等症,可单用该品一两,煎服;也可配合车前草、马兰根或连钱草、扁蓄草等同用。
选方
① 治一切肿毒,发背、乳痈、便毒、恶疮初起者:五叶藤或根一握,生姜一块。捣烂,入好酒一盏,绞汁热服,取汗,以渣敷之。用大蒜代姜亦可。(《寿域神方》)
② 治项下热肿,俗名虾蟆瘟:五叶藤捣敷之。(《丹溪纂要》)
③ 治发背、臀痈、便毒:乌蔹莓全草水煎二次过滤,将两次煎汁合并一处,再隔水煎浓缩成膏,涂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换一次。(《江西民间草药》)
④ 治无名肿毒:乌蔹莓叶捣烂,炒热,用醋泼过,罨患处。(《浙扛民间草药》)
⑤ 治臁疮:鲜乌蔹莓叶,捣烂敷患处,宽布条扎护,每日换一次。或晒研末,每药末50克,同生猪脂150克,捣成膏,将膏摊纸上,贴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⑥ 治喉痹:马兰菊、五爪龙草、车前草各一握。上三物,杵汁,徐徐饮之。(《医学正传》)
⑦ 治九子滥痒:母猪藤、九子连环草、何首乌。炖肉服。(《四川中药志》)
⑧ 治肺劳咳血:乌蔹莓根15~20克,煎服。或加侧柏、地榆、青石蛋各15克,同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⑨ 治风湿关节疼痛:乌蔹莓根50克,泡酒服。(《贵州草药》)
⑩ 治小便尿血:五叶藤阴干为末,每服10克,白汤下。(《卫生易简方》)
⑾ 治白浊,利小便:乌蔹莓根捣汁饮。(《浙江民间草药》)
⑿ 治毒蛇咬伤,眼前发黑,视物不清:鲜乌蔹莓全草捣烂绞取汁100克,米酒冲服。外用鲜全草捣烂敷伤处。(《江西民间草药》)
⒀ 治蜂螫伤:五爪龙鲜叶,煎水洗。(江西《草药手册》)
⒁ 治跌打损伤:五爪龙捣汁,和童尿热酒服之,取汗。(《简便单方》)
⒂ 治跌打接骨:血五甲根晒干,研细,用开水调红糖包患处。(《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⒃ 小便尿血。用乌蔹莓阴干,研为末。每服10克,开水送下。
⒄ 项下热肿(俗名蛤蟆瘟)。用乌蔹莓捣烂敷涂。
⒅ 乳痈、恶疮初起。用乌蔹莓的藤或根一把、生姜一块。一起捣烂,加好酒一碗,绞取汁,热服令发汗,同时以药渣敷患处。方中的生姜,用大蒜代亦可。
⒆ 跌打损伤。用乌蔹莓捣汁,加童便,以热酒送服。
临床应用
⒈治疗化脓性感染取新鲜全草或茎叶洗净,捣烂如泥,敷于患处。或取叶、根研成细末,和凡士林调成20%的软膏;或取其原汁烘干碾粉外用,每日换药1次。
治疗疖肿、痈、蜂窝组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外伤感染创口、烧伤感染残余创面、脓疱疮、天疱疮、冻疮溃烂、湿疹、皮炎等,具有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的作用。
对一般早中期疖、痈等化脓性感染,敷后即感到清凉舒服,经1~2次即可见炎症消退;对破溃或化脓创面,治疗后脓液明显减少,肉芽新鲜,加速上皮生长。
对绿脓杆菌感染创面。经敷药1~2次,可见分泌物培养转阴。鲜草捣泥外敷也可用于关节扭伤和软组织挫伤。
使用中未见有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此外,也可配成1:1或1:2的鲜草煎剂内服。
⒉用于接骨及消肿取洗净泥沙、剔去硬结的新鲜根1斤,糯米饭半碗,千捶成膏敷患处。或在秋冬时采根洗净切片晒干,研成粉末,密封,用时以白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一般敷药12~24小时,如局部感灼热应立即换药,否则容易发泡。治疗关节炎时,一般敷3~7天即可。曾治1例右手尺骨骨折,断面整齐,患部肿痛,经整复后敷上五将草药膏,固定,3天换药1次,1星期去夹板,半月即愈。
二、大叶乌蔹莓(仙客67YPN/PDP77C2)
大叶乌蔹莓,茎干初带红。悬崖断壁处,攀援一路通。经霜不怕冷,来年一丛丛。民间多入药,外用治痈肿。
大叶乌蔹莓生于旷野、山谷、林下、路旁,常攀援与大树上。耐阴也耐强烈日光,耐寒、抗旱、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园林价值和药物价值。
大叶乌蔹莓,别名:母猪藤、红母猪藤、五爪龙、五叶藤、五龙草、野葡萄。产地分布:为中国原产种。华北山地多野生。各地城市公园和居民小区有栽培。生于旷野、山谷、林下、路旁。主产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
根茎横走。茎紫绿色,有纵棱,卷须二歧,幼枝有柔毛,后变光滑。叶为掌状复叶,小叶5,排列成鸟爪状,中间的呈椭圆状卵形,小叶柄长2~3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两侧的4枚小叶较小,成对着生在同一小叶柄上,小叶的边缘具较均匀的圆钝锯齿。
聚伞花序腋生或假腋生,序梗长3~12cm; 花小,黄绿色,具短梗;萼怀状;花瓣4,卵状三角形;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药长椭圆形;雌蕊1,子房上位,2室。浆果倒圆卵形,直径约7mm,成熟时黑色。种子2~4粒;花期6月,果期8~9月。 两性花,花梗无关节被短毛,花部4数,花萼杯状,被疏柔毛,花盘杯状,子房陷于花盘内。浆果球形,先红色,熟时黑色,有种子3-4粒。
落叶木质藤本,茎干圆柱形,有皮孔及沟槽,被黄褐色短柔毛,卷须,顶端多分二叉,奇数羽状复叶,呈乌足状排列,有小叶5枚,小叶具柄,狭卵形,中间小叶明显较大,长可达8-15厘米,叶片先端渐尖,基部钝圆或宽楔形,缘具短尖圆钝齿(每侧约有20齿上下),叶表脉上有毛后变无毛,叶背密被短柔毛。
药用价值
大叶乌蔹莓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Cayratisjaponica(Thunmb.)Gagn. 的嫩叶,又名母猪蔓。全草入药,有凉血解毒、利尿消肿的效用;根煎汁服,可治乳肿。 全株含甾醇、氨基酸、酚性成分、黄酮类;根含粘液质、树胶。
乌蔹莓性味苦酸寒,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治痈肿、疔疮、丹毒、风湿痛、黄疽、痢疾,尿血、白浊。
乌蔹莓每百克嫩叶含水分83 克,蛋白质4.7 克,脂肪0.3 克,碳水化合物7 克,钙528 毫克,磷69 毫克,铁12.6 毫克,胡萝卜素2.95 毫克,维生素B10.09 毫克,维生素B20.27 毫克,尼克酸1.1 毫克,维生素C12 毫克。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活血散瘀,利尿,止血。用于咽喉肿痛、目翳,咯血,血尿,痢疾;外用治痈肿,丹毒,腮腺炎,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取汁涂患处。
【备注】
(1)治咽喉肿痛、乳痈、热疖疮肿及皮肤创伤发炎红肿等症,可单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鸭拓草等同用。对热疖疮痈初起及蛇虫咬伤,可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也可用本品焙干研细,用麻油或凡士林适量,调匀,外敷患处。治小便不畅、尿中带血、尿道涩痛等症,可单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配合车前草、马兰根或连钱草、扁蓄草等同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